云南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课程“德技双修”教学模式研究郑楚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3

云南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课程“德技双修”教学模式研究郑楚巾 1谭文涛 2林丽 3 顾婷 4

(云南经贸外事职业学院 ,昆明,云南, 650114)

摘要:本文将视角聚焦于云南省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德技双修”教学模式研究,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能为云南省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将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生命美学教育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等方面的课程改革,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德技双修教学模式;人体解剖学;云南高职护理专业

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中护士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乃至整个现代医学发展的源泉,而《人体解剖学》是基础医学中的基础,是医学教育的基石,也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将德育元素融入到《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过程,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人文情怀的熏陶、职业道德的养成,将其培养成服务国家人民的卓越医务工作者[1]。目前云南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模式存在重技能,轻育德,课程目标模糊不清,课程教学方法单调乏味,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课程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严重,课程教学策略设计无创意等问题,尤其对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模式改革力度弱。并且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各专业招生制度不尽相同,因此学生间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道德素质、综合素能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云南省现有43所高职院校,在此背景下,探讨融入德育元素的教学新方法和新模式,充分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希望能为云南省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总结和发展建议。

一、职业教育德技双修的发展研究

德技并修是指以德为本、以德驭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与底蕴,是获得人生价值的保障。“技”是学生工作的必需技能,是安身立命的保障。德技并修才能与时俱进,以德驭技、以技育德,二者一体化实施[1]。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上也有广阔空间”。职业教育是以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办学方向,肩负着培育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职业院校学生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德”,是培育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是具有品德与技能相统一的要求。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意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他们对于精湛卓越技能的追求,从而满足新时代生产需求,便于更好地规划未来发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奋斗拼搏精神,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3]。云南省暂还没有“德技并修”相关的研究。

二、医德建设--“德技双修”的研究

建设隶属思想道德建设和医护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卫生系统行风建设的灵魂。人无德不立,医护行业尤然。医者的宗旨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古有“医乃仁术”之说。作为医者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技术,所以,一个优秀的医护行业的从业者必须做到“德技双修”。如今,我们医护行业涌现出大量令人敬佩的“德技双修”的典型榜样,最让人感动与敬佩的就是,2020年初“新冠”病毒肆虐的抗疫时期,全国各地近四万医护行业的“逆行者”们,他们不顾生命危险签下“生死状”,“请战书”,毅然决然的汇聚湖北,在终南山、李兰娟、陈薇等院士、专家的带领下打赢了这场残酷的战役。令人惋惜的是,此次抗疫的战斗之中,不少年轻的医护工作者生命就此凋零,但他们的生命之花却永远的绽放,为医德医风的建设,为“德技双修”的理念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推进卫生体制转换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着力加强和改善建设,尽快扭转医德滑坡局面,在注重医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医德的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德技双修”。

三、《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的研究

解剖学基础的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细胞依据四大组织更复杂繁多,有扁平细胞、腺细胞、巨噬细胞、肌细胞、神经元等。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器官是在系统的分属之下,比如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这些器官又包括上下消化道的区分,大小肠区分。最重要的是在学习中要把这些系统和器官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人,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行使各自的功能。

形态结构中最基本的是器官大体形态,如胆囊是梨形、十二指肠呈“C”形包绕胰头、空虚的膀胱呈三棱椎体形、肾形似蚕豆为红褐色、肝脏因为血管丰富呈暗红色等;器官的位置毗邻,比如阑尾位于右髂窝内,连于盲肠后内侧壁,末端游离,位置变化较大,根部恒定,盲肠的3条结肠带的汇集处是手术中寻找阑尾的依据,在肚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处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解剖学庞杂的知识结构体系相互之间虽说联系紧密,但彼此又有很大的差异性,比如食管的位置与结肠的关系并不大,膀胱的位置毗邻不能作为肾的位置毗邻知识背景,学习中需要把这些知识结构分别掌握,又要整体理解,由于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建立这种知识构建,再加上理解能力、学习态度因素,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经常会混淆概念,把此器官的结构形态运用到彼器官上,导致学生记忆困难,这就给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成为学生常常抱怨解剖学知识难学难记的理由,在教学如何消除这些困惑,是对解剖学教师的一大挑战。

目前我国针对《人体解剖学》教学的研究仍然局限于学科表面的研究或者偏重实践操作的过程。王士珍[3]等人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岗位结合教学的实践;罗滨等人的研究主要在于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序化;石薷月[4]认为,《人体解剖学》更应该注意教师专业的素养;蒋靖志,陈尚,刘晓梅等人[5]认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进行考核标准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学懂该门课程。王士珍认为[3],《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多为观察性、验证性实验,忽略了探索式及设计式实验的开展。陈芳[6]认为,理论和实践比例严重失调。

综上目前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研究跟多的着眼于老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毕业以后怎样有效理论结合实际或者数字方面的研究。反而,对于《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还是学生思想、精神、医德等方面的研究还未有过多报道。

四、“德育元素”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笔者通过问卷调研了5家云南省民办高职院校,调研对象包含护理学院领导,基础医学以及护理专业课程老师,学生以及辅导员老师,整理数据后可知,36%的调研对象认为在护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实施过程是融入了“德与技”的元素成分,但不够深入和系统,58.67%认为是部分融入,5.33%认为没有融入;其中84%的调研者觉得人体解剖学“德技双修”教学模式非常有用,13.33%认为一般有用,2.67%认为没有作用。88%的学生认为老师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融入“德”的内容是有用的,给予到学生积极的思想指导,使学生正确待人处事,6.67%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太大,课程学习有这方面的要求,听听也无妨,2.67%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都是理论性的,对实际生活没有什么用处。正如袁圆[7]认为,基础医学的研究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同时还要坚持进化发展、形态与功能相互影响、局部与整体统一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曹承亮[7]认为,人体解剖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随着医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转变,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刚要中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的号召,着力构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健康人才培养机制,医疗服务模式已从“以疾病为中心”发展为“以患者为中心”,而非单纯的“以疾病为中心”,人体解剖学课程又是医学专业的第一门课,需要更多地关注新模式下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姚瑶[9]认为,云南省高职护理专业存在医德教育缺乏问题,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紧扣新时代医学发展需求和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主线,坚持医德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切实增强当代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培养明辨是非、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那如何更好的进行“德与技”的融合是目前我们各大民办高职院校所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了,通过对“德技双修”模式调研可知,84%的调研对象认为应该挖掘“文化自信”的德育元素,94.67%认为应该挖掘“职业素养”的德育元素,84%认为应该挖掘“社会公德”的德育元素,50.67%认为应该挖掘“国内外形策分析”的德育元素,从中也不难发现,大家希望融入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笔者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研,还对《人体解剖学》课程中采取哪些方式教授德与技的内容进行了调研,其中85%的调研对象认为采取个案研究法,82.67%认为公寓实践法,88%认为情景辅导法,58.67%认为线下面谈法。在《人体解剖学》中如何将“德与技”更好的进行融合,是每位任课教师应该深刻思考问题。例如笔记所在学校将本校护理专业学生“郑晓琴”器官捐献的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榜样事迹及课程创新模式的改革将在云南省内同等院校中进行宣传推广,以小家感化大家,组织“清明,感恩和缅怀遗体器官捐献者”活动,成立师生“遗体捐献服务部”,将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正如刘智皓,袁娟[8]的研究中发现,人体解剖学蕴含了辩证法、进化论、局部与整体统一、理论联系实际以及以人为本等丰富的德育元素,为开展德育(医德)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载体。

“医德教育”并未真正落于实处。教师缺少系统的思政教育背景,忽视了职业道德等思政素质的培育。只有将“医德教育”融入于《人体解剖学》课程中,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医德、医技“德技双修”。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医德教育”能够为《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也能为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个有医德、专业素养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爱国信念的综合能力强的医护工作者。把解剖学基础内容直观化、条理化,增强了学生记忆的效果在解剖学基础教学中,概念多而杂,如果让学生重复地、机械地去记忆这些概念,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减弱,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能够很好地把解剖学复杂散乱的知识点清晰化、完整化、系统化,使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巩固了记忆效果。

参考文献

[1]熊怀林,范光碧,胡兴宇.在解剖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8,16(1):65-66.

[2]孙燕,高璐,马丽香,李大伟,樊文科,李文生.混合式教学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J].解剖学杂志,2019,42(06):610-612.

[3]唐海,吴波.混合式教学设计在泌尿系统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20,(49):160-164.

[4]江路华,张晓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0):61-62.

[5]张乃丽,马丽娜,熊延连,等. 互联网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对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影响[J]. 大陆桥视野,2016,(24):198.

[6]尹苗,李逢庆《细胞生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8,40(2):260-268.

[7]王志丽.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综合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3):121-126.

[8]汝海龙,陈维亚. 基于SPOC 的健康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0(25):12-15.

[9]朱艳兰. 加拿大高校混合式教学实践与启示—以曼尼托巴省布兰顿大学为例[J]. 大连大学学报,2018,39(5):129-134.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教师类项目:“云南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德技双修”教学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2021J119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