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情感道德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4

日本近代情感道德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研究

黄萍

燕山大学 河北秦皇岛 066000

内容摘要:文学伦理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批评应该回到文学之初的教诲功能和伦理取向,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那么,利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来阐释文学文本,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日本近代在不断变化中形成的古今东西相互融合、相互矛盾而又自成一体的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给从明治时代到今天的日本文学带来了不言自明的全方位影响。本论文基于上述基本立场,立足于“近代”这一特定历史的伦理现场,利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近代代表性的小说进行了伦理的解构与重构。通过提取近代小说中隐含的东西方文明并行的伦理线,发现伦理线经纬交织而成的多个伦理结,并且依据小说中呈现的因为伦理身份产生的伦理冲突、伦理困惑以及最终做出的伦理选择对近代情感道德小说进行归纳和分类,找出不同文学派别不同作家的小说文本中的通约伦理取向。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情感道德小说;日本文学;批评实践

A practical study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in Modern Japanese emotional and moral novels



abstract: Literary ethics criticism advocates that the creation and criticism of literary works should return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ethical orient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literature, and holds that literature is an ethical art in essence and a unique expression of ethical ideas and moral life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Then,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of using literary ethical criticism to interpret literary texts is to return to the ethical scene of history. The contradictory and self-contained moral thoughts and ethical concepts formed in the constant changes of modern Japan have exerted a self-evident influence on Japa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Meiji era to today. Based on the above basic standpoint, this thesis deconstructs and reconstructs the ethics of the representative novels in modern times by means of the method of literary ethics criticism.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mutual agreement ethical orientation in different writers' novels of different literary schools by extracting the parallel ethical lin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implied in modern novels. We find many ethical knots interwoven by the ethical lines, and summarize and classify modern emotional and moral novels according to the ethical conflicts, ethical puzzles and ethical choices presented in the novels due to the ethical identity.

Key words: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 Emotional and moral novels; Japanese literature; Critical practice

Author: Huang Ping is Lecturer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YANSHAN University. Her academic research focuses on Japanese literature, ethical philosophy.



一、文献综述

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理论方法是聂珍钊教授系列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聂珍钊教授富有创见性地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以及文学批评的社会责任。从2004年至2022年,文学伦理学批评走过了十八个春秋,从理论的提出及体系的建构(2004-2013),到理论的推广和丰富及实践运用(2014-2018),再到理论拓展和深化及批评实践的系统化(2019-2022),文学伦理学批评日益发展成熟并产生广泛影响。

随之而来,诸多学者纷纷撰写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代表性的有:

批评理论研究方面:王晨(2009)从文学批评的本质、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内动力和后现代语境这三个维度论述了文学批评伦理转向的必然性,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提出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是文学批评理论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刘建军(2014)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模式,具有自己的学术立场、理论基础和专用批评术语。吴迪(2014)指出,聂珍钊提出的新的批评术语,新的批评视角,为我国的文学批评拓展了空间。王立新(2014)通过对《圣经·旧约》中《路得记》人物的伦理身份特征、伦理观的变化和伦理选择的结果的具体分析,阐明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批评实践研究方面:除理论研究之外,诸多学者还积极地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用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大大拓展了文本分析研究的视角,同时在实践层面上促进了这一理论方法的繁荣和发展。其中,聂珍钊(2006,2009,2013,2015)运用这一方法对具体文本进行分析,展示了该理论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其独特的视角。另有,杜娟·聂珍钊(2010)、赵晓(2010)、易建红(2012)、武月明(2013)等也以论文或著作的形式积极探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在英美文学文本中的具体运用。

综上可知,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侧面:

其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批评理论的体系建构上,之后逐渐转向了文学文本中的具体批评实践,主要在中国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模式。

其三,国内外学者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研究的文学文本,主要指向外国文学文本,尤其是英美文学文本。

二、日本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之可能性

关于日本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之可能性,李俄宪教授在《日本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日本文学从古至今都是在深厚的中国文化滋养和近代西方文化介入与融合背景下的产物,而这些都如润物无声一样以伦理的形式浸润到文学文本中去,从而使得日本文学拥有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质。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日本文学研究中的运用,会让我们发现到目前为止还很少被认知的日本文学的伦理价值和艺术魅力。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助于消除对日本文学的种种误解和误读,从而打开我们重新审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一个新视角,得出新的认识和结论。(李俄宪 18)


李俄宪教授一方面指摘和肯定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日本文学当中的运用价值,但也进一步指出了关于日本文学的评价与价值判断的两个倾向(李俄宪 2):一方面,对江户时代和江户时代以前古典时期的日本文学评价中,过多地强调中国文化和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江户时期之后即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文学评价中,过多强调西方文化和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李俄宪教授认为引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纠正这种倾向和偏颇,弥补我国日本文学研究的遗憾。

文学伦理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批评应该回到文学之初的教诲功能和伦理取向,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那么,利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来阐释文学文本,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

日本近代在不断变化中形成的古今东西相互融合、相互矛盾而又自成一体的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给从明治时代到今天的日本文学带来了不言自明的全方位影响。

三、日本近代情感道德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

本文将立足于“近代”这一特定历史的伦理现场,聚焦这一时期的情感道德小说,利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这一时期的代表小说进行伦理的解构与重构。通过提取近代小说中隐含的东西方文明并行的伦理线,发现伦理线经纬交织而成的多个伦理结,并且依据小说中呈现的因为伦理身份产生的伦理冲突、伦理困惑以及最终做出的伦理选择对近代情感道德小说进行归纳和分类,找出不同文学派别不同作家的小说文本中的通约伦理取向。

1)日本“私小说”中的伦理冲突与伦理选择

所谓“私小说”,是日本近代文坛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它既具有对社会的超越性,又具有伦理维度(李俄宪 116)。“私小说”通过叙述作家自己的人生体验,在表露其心路历程的同时,也表现了时代的苦闷、现代人的苦闷、人生的苦闷,这种苦闷带有浓重的伦理意味(李俄宪 119)。

比如,小说《破戒》通过丑松的内心苦闷揭示了日本近代社会中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冲突,消除等级差别、主张人权平等的近代观念与日本社会残留的封建等级观念之间的伦理冲突。对日本近代社会的阴暗现实的批判与对民主精神的炙热追求,形成了这部作品的主调。丑松的伦理身份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根本变化:从隐藏真实身份的“秽多”到自我觉醒、要求人格平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李俄宪 125)。

日本传统的伦理体系、特别是家庭伦理受到巨大冲击,一种绝对自由的、个人至上的、人性解放的近代伦理思想正在悄然滋生,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仍然非常强大,两股力量的张力造成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分裂的的人格。

比如,小说《棉被》中主人公时雄爱而不得的伦理苦闷,其个体欲望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显露出明治末期日本社会表层性苦闷之下情感乃至信仰的危机,人们在伦理道德问题上疑惑不定(李俄宪 133)。

生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哲学问题,也是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趋生避死,乃人之本能,人向往生活,但又必须死,这是人类无法逃避的伦理困境(李俄宪 140)。如何化解生死这一矛盾、克服死亡恐惧、走出困境?《在城崎》通过描写蜜蜂的寂静之死、老鼠的痛苦挣扎之死、蝾螈的偶然意外之死和作家自己的感悟,做出了回答。同情或漠然,这是截然相反的伦理态度,其实也是截然不同的伦理选择。小说通过三个动物死亡的故事,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道德状态。

纵观“私小说”的理论和创作我们不难发现,“私小说”的伦理主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伦理、家庭伦理、生命伦理三个方面,“私小说”的主人公多为彷徨、苦闷的“多余人”形象,它主要展现了近代人权平等观念与封建等级意识的伦理冲突与伦理选择、个体欲望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冲突与伦理选择、生与死的伦理冲突与伦理选择等等,“私小说”的伦理拯救主要有自我暴露、自我忏悔两条途径。

2)夏目漱石文学中的自由意志与伦理选择

明治大正年间是日本社会思潮激烈动荡的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在个人身上也有了明显的体现。夏目漱石的《心》描写了东西方伦理思想冲突下个体的人“先生”的悲剧性一生。父权家长制与个人选择的伦理冲突、个人主义与日本社会存在着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个人主义与日本社会存在着的儒家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个人主义与日本传统社会养子制度之间的伦理冲突,作为身具斯芬克斯因子的一种社会性存在,人的自我发展受到来自社会的复杂的束缚和压制(李俄宪 224)。

“先生”的自杀行为,表面上看是为“明治精神”殉死,实际是“先生”在传统伦理和近代思想冲突的夹板中难以超越的结果。在传统和西方伦理线的交织碰撞下,在“叔父逼婚”“与K抢婚”伦理结的解构过程中,“先生”情非得已的伦理选择,实际上是个人主义作祟的结果。而他的痛苦,是在他做出符合本心的伦理选择后,内心深处深藏着的传统伦理观念依然发挥作用的结果。个人主义在和传统伦理观念交锋中,可能会有暂时占优势的时刻。但在两者持续不断的排斥中,最终不得不退却。“先生”的自杀就是个人主义对传统伦理交锋中的一次败北结局。“先生”的个人悲剧是时代社会发展大潮中的一个悲剧性缩影,是当时社会个我发展遭到伦理道德思想扼杀的悲剧。

四、结语

因篇幅所限,本文主要探讨了日本“私小说”中的伦理冲突与伦理选择,简短论及了夏目漱石文学中的自由意志与伦理选择。关于与志贺直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与伦理思想的动荡、谷崎润一郎文学中的伦理内涵和伦理书写、川端康成文学中的日本传统美与现在追求的伦理定位、以及村上春树文学中的伦理取向的多元与迷茫等话题的通约伦理取向,将作为今后的持续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刘英:“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里程碑——评五卷本《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2021):164-170。

[2]栾栋:“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管窥,《文艺报》2(2021):1-3。

[3]聂珍钊,王松林:《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价值选择与理论建构”,《中国社会科学》10(2020):71-95。

[5]李俄宪:《日本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6]苏晖:《美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7]黄晖:《中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

[8]赵炎秋:“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内部生成”,《文艺争鸣》2(2020):103-125。

[9]苏晖:“学术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建构:文学伦理学批评十五年发展历程回顾”,《外国文学研究,》5(2019):34-51。

[10]刘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构建”,《外国文学研究》4(2014):14-19。

聂珍钊:“《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外国文学研究》1(2010):82-89。

作者简介:黄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文学、伦理哲学。

本文为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日本近代情感道徳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研究【20210201299】”的研究成果,以及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古代宗教与伦理》【21WZXB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