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生活化反思及优化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小学体育生活化反思及优化建议

邢攸辉

章丘区埠村学区学校中心小学 250215

摘 要:小学体育生活化,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且还在于为学生坚持生活中自主参与体育活动创造条件。当下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训练指向弱化、趣味性欠缺、器材不合理、主题不健康、形式低龄化等。对此,建议教师在明确教育价值、趣味匹配学生、鼓励个性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小学;体育;生活化;反思;建议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模式,其意义主要在于两点:第一,因贴近生活,学生会对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产生趣味感和亲切感,因而可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情感态度,是引导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第二,很多体育项目并不适合在生活环境中开展,这是学生不能坚持日常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等,学生在校外较难找到适宜的活动场所或器材;比如实心球、标枪、跳高,在生活中因缺少专业保护条件,而易出现危险事故。而长跑虽然适宜在校外开展,但枯燥性较强,小学生通常不能坚持长期参加。生活化教学其实是为学生在生活中参与体育提供思路、方法、内容等方面的指导,为其自主参与体育活动创造条件。

一、体育生活化教学反思

当前,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训练指向弱。即,教师为了将体育与生活结合,过于突出了轻松、有趣等元素,虽然学生参与的意愿较强,但对其身心的锻炼效果却严重弱化。比如教师设计投掷纸飞机游戏,学生在课下参与热情很高,但因纸飞机的重量太轻,无法对学生的投掷力量、技巧起到训练效果;第二,趣味性欠缺。有些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不到位,所设计的活动内容或形式有成人化倾向。比如门球、太极拳,由于节奏缓慢、情境过于休闲,小学生多不喜欢参与;第三,器材不合理。器材生活化,便于学生在生活中获取及使用。但教师有时也忽视了小学生的心智特征,所设计的器材存在着不环保、不安全等因素。比如在饮料瓶中装沙石让学生练习投掷,小学生缺少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投掷伤人、坏物或游戏后乱丢现象较突出;第四,主题不健康。体育活动应对学生身心两个方面起到教育作用,但教师常会忽略其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作用。比如设计抢座位游戏,这个成年人中较为流行的娱乐活动,对小学生可能产生误导。因小学生思维较线性,在参与此类游戏时会影响其团结、礼让、公平、协作等思想观念的发展;第五,形式低龄化。有时是为了学生便于在生活中操作,有时是为了强化趣味性,教师所设计的活动会出现低龄化现象。即,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远低于小学生心智和体能水平。比如爬行、跳房子、捉人等,低年级小学生会较喜欢,但中、高段的学生通常感到无趣、无聊。这也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

二、体育生活化优化建议

1. 明确教育价值

在设计生活化教学时,教师既要考虑怎样将生活与体育关联起来,更要考虑到体育活动是否能够发挥出锻炼或教育价值。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生活化体育活动的锻炼价值,即,体育活动要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运动能力发展起到作用,对其跑、跳、投等基本运动素养起到训练作用。而且,训练目标层次也要与学生的年级相对应。比如,训练学生的跳跃能力,教师组织学生模仿青蛙跳跃动作。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只需要求学生模仿得像即可。而对中高年级学生,则应该加入一些技巧、能力提升的元素。比如蛙跳定位,不仅是要求学生跳得远,而且训练学生能够定点落地。如,在起跳前方一定距离放个垫子或画个圈,学生准确跳进圈子并保持平衡稳定,才算优胜。这可提升学生对跳跃的肌肉及平衡的控制能力。这样,能保证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不断发展;二是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正面引导作用。避免体育活动对学生产生破坏环境、影响团结、喜欢暴力、忽视公平及规则等负面导向。可通过细化活动规则、团队协作形式以及对学生进行安全、公平、规则、协作等方面提示,来保证生活化体育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正向引导。

2. 趣味匹配学生

生活化体育教学的一个要点是激发学生自主、自觉参与体育意识,因而趣味性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要注意把握一个要点,就是趣味一定要与学生匹配。一是要有童趣,是小学生喜欢的,避免成人化;二是要注意到小学阶段年龄跨度大,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兴趣取向也存在差异,要能够把握低段、中段、高段学生兴趣层次以及运动能力层次(运动能力的匹配会对学生情感产生影响,如果难度超出了学生能力范围,或是远低于其运动能力水平,都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度下降现象)。比如,同样是折返跑。对低年龄小学生,可设计成童话式情境,让学生扮演动画片中的角色或小动物,在线路两端放置“大萝卜”“小玩偶”等物品,以搬运物品比赛的方式进行折返跑练习。而对中高段学生,则应去掉童话情境,以终点击倒饮料瓶等物品的方式进行分组比赛,强调技巧性和运动速度。这更受学生的喜爱。而如果仍设置童话情境,学生会感觉比较幼稚,而羞于参与。

3. 鼓励个性创新

教师所设计的生活体育内容、形式以及器材往往并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完全匹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生活中参与体育的热情及可行性。因而,教师应在生活化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体育活动内容、形式、器材等方面进行创新,发挥其主体性。这既可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因为是自己设计的,器材是自己制作的,情感更亲近且更与其兴趣、能力层次匹配),又更具有生活中的可行性(学生会根据自己家庭周边场地环境以及自己最便于获取的材料进行项目及器材创新)。而且会使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在生活中学会根据自身实际进行体育活动的创设。比如教师将枯燥的长跑设计成越野障碍跑,学生们很喜欢,但生活中缺少学校的一些专业器材(如护垫、杠杆、跳箱等),教师就可鼓励学生们自己设置障碍。学生们会采用纸箱、玩具、泡沫、书包等布置场地——这些障碍物既便于生活中获取,又充满了童趣,还与其运动能力水平相当。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的生活化利于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也利于学生日常参与生活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应得到教师重视。针对当前小学体育生活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育价值弱化、成人化等,建议教师从三个方向对生活化教学进行优化:明确教育价值、趣味匹配学生、鼓励个性创新。


参考文献:

[1] 韩文学. 小学体育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8(4):2.

[2] 李文江. 中小学体育教材生活化的误区与对策[J]. 2021(2015-9):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