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参与合理评价综合提高——依托农耕园进行劳动实践教学评价的几点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多方参与合理评价综合提高——依托农耕园进行劳动实践教学评价的几点尝试

陈秀芬

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摘要:小学生天生好动,对事情富有兴趣的特性,所以在学校的劳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并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重要环节课程,应当坚持以全面落实劳动教育为培养的总体目标、以认真地按照中小学生身体发展规律、指导中小学生依托学校农耕园开展劳作实验、提高劳动意识与保护、发挥以身示范作用为指导,着力其基本内容,突出其教育重点。

关键词:农耕园;实践教学;中小学劳动

引言:《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用)》(下文又称《指引提纲》)对新时期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基础特性、教学目标等问题作出了全方位的说明,是全国中小学校全面开展劳动教学工作的基础遵循。从中小学教师教学角度对其加以深入介绍是当前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其中所介绍的劳动教学关键环节是劳动教学课程开展的主要抓手和关键路径,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关键环节教学指导思想

1、全面落实劳动教育育人目标

培育学生社会主义劳动素养,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把握必要的社会劳动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劳动敬业精神和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劳动良好习惯与德育是现代社会主义劳动教学的育人基本目标内涵。当中,科学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是内核,是社会主义劳动素质内涵的关键方面;必要的基本社会劳动力量是基石,是社会主义劳动素质实现的关键路径;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是关键,是劳动素质实施的内在动机;优秀的劳动习惯和品格则是落脚点,也是劳动素质实施的外在体现。重要环节的教学都要以劳动素质为主线,围绕其四个层面,突出重要环节的各自优势,重点发展,同时兼顾其他层面,构成有主有次、协调发展的教学布局。

2、切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劳动任务内容和强度设定与执行要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育实际,减少超难度、超强度和危险性劳动活动,以最适宜的劳动条件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对合理劳动价值观和积极劳动精神的养成要防止空洞说教,要基于中小学生立场和角度,通过鲜明生动的事例和精心设计的劳动教育活动,提高和充实中小学生体验,推动中小学生对合理劳动价值观的内化,从而产生积极实践的内在力量和机制。劳动技术的掌握和良好劳动习惯以及品格的培养既要注重老师的解释说明,更要重视学生的动手作业和反复实验,利用日常劳作和创造在各种情景下的劳动任务,使学生利用劳动技术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精熟劳动技术[1]

  1.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

实践活动包括了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劳动、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活动以及探究世界秘密的科学探究活动等。劳动是实践的最主要形式。以劳动为手段和途径的劳动教学,必须强调活动实践性。要防止有教育无劳动,把劳动教育局仅限于口头说教层面上,要指导学生面对实际生活,亲自参与、自己操作,在劳动的过程中体认劳动价值,内化并实现劳动的任务。青少年学生的躯体、头脑和意识都还处在成长期,通过出力流汗可以增进其身心发展和身心健康;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感觉统合功能发展、精神能力;帮助学生们准确地掌握个人、群体与社会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在推动群体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完成自身发展。

二、依托农耕园进行劳动实践教学评价的设计策略

1、将农耕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去

农耕文化并不是说单纯地让学生去田里干活,感受一下生活,是由文化到体验再到情感上的一项综合实验教学活动。对农业文化的有效了解才是进行劳动教学的基石,唯有使学生全面了解农业文化,方可有效地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劳动教学的积极性[2]。所以,在学校实际感受农业文明之初,对农业文明的传播、农业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就显得至关重要。例如,校园的回廊可选择将中间的部分打造成农耕文化长廊,或利用学校空闲的教室空间改建为农业陈列室等,使学校时时沐浴于农业文明的陶冶当中,为劳动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准备工作。

  1. 将农耕文化融入劳动实践中去

理论的教学要有实际的基础,将学校分块,把劳动基地落到各个班。刚开辟的劳动基地里,满是石块和野草,学生们就利用闲暇时光开始了垦殖活动,在拓荒的过程中体会了农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垦殖活动完成以后,学生们就给自己的劳动基地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称,并按照季节特征和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在劳动基地里种植上了自己最喜欢的庄稼,而平时学生们也常常都要去劳动基地里除草、施肥、除害虫,当学生们看见了自己亲手种下的植物,结出了金黄色的玉米、胖乎乎的黄豆之后,那份快乐是无法言表的。

  1. 科学把握规范评价过程

劳动素质的内涵主要包含了教育学生的劳动意志、劳动心理情感、劳动习性、劳动力量以及劳动工作精神等几个基本方面。首先,课程的教育与评估必须要深入劳动素质的内涵,并掌握好价值导向的策略,形成科学合理的劳动素质评估制度。由于劳动素质的内涵往往有显性具体的内涵,如劳动认识、技能、习性等,同时也有劳动观念、工作精神等隐含抽象的内涵,所以必须要把隐含、抽象的内涵具体化

[3]。其次,在深入分析劳动素质内涵之后,还必须综合考察不同中学阶段、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而使评估内涵更加结构化。劳动素质评估内涵的结构化,有利于充分考虑其评估性质、评判场域、评估维度等的框架。劳动素质评估存在着阶段性与层次性等特征,所以要解决好从纵向和横向衔接各个学段的个体化和灵活化。

结束语:综上所述,中小学的劳动课程是一个可以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创造力的综合课程。而在农耕文化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农业思维、廿四节气、农业科技知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互帮互助、和谐友善等农业人文传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亟待人们的继承与推广。通过劳动教育活动,可以使更多的中小学生认识中国农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引领广大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农业劳动观念,做为一名爱学习,热爱生命,会感恩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张飞.浅析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5(31):201.

[2]王敏丽.浅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探究性能力的措施[J].考试周刊,2020(38).

[3]岳海洋.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