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家庭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3
/ 2

长期家庭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

黄荆凤, 张海连

岑溪市人民医院, 广西 岑溪 543200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中长期家庭无创呼吸机不同治疗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纳入分析对象的主要方向,主要选取时间为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选取人数为90例,运用分组对比的方法,将所有患者进行计算机随机排序,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纳入研究开始阶段设置的研究组和参照组中,每个小组中的人数相等,分别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即规律吸氧结合适量运动模式、常规治疗方案,使用以上方法后需要对患者的临床情况信息详细的观察,并将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研究的主要数据进行记录,同时将上述数据对比后分析。结果:治疗一年后,研究组气管插管例数少于参照组,疾病急性发作次数少于参照组,住院次数及住院天数优于参照组,以上数据相比,后者有明显的劣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4%(2/45)比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78%(8/45),以上比较前者较优,(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常规长期家庭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达不到预期,存在局限性,而采用规律吸氧结合适量运动模式治疗后,弥补了其不足,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可在今后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长期;家庭无创呼吸机;效果

引言:为了深入了解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中长期家庭无创呼吸机不同治疗模式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择部分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分组对比的方式,作出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是本研究过程中纳入分析对象的主体,选取90例此类患者后,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以研究组和参照组来命名研究小组,分别将患者均分至两组,两组人数相同,年龄区间在50岁至90岁之间包含这两个年龄段,平均75岁,资料的可比性符合研究需求。

    1.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呼吸机应用指导,提高其使用熟练度。并合理地设置呼吸机参数,均选择S/T模式,吸气压和呼气压分别设置为16-20cmH2O、4-6cmH2O。在此基础上参照组患者坚持使用呼吸机治疗。研究组患者每天分阶段佩戴呼吸机,于上午和下午各佩戴2h,晚饭后带机2h,睡觉时带机6h,除带机时间外,可进行适当的锻炼。

1.3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的气管插管情况、疾病急性发作情况、住院次数和住院时间评价治疗效果,统计相关数据后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面罩压伤和顽固性腹胀,采用(发生例数÷总人数=发生率)的方法计算后比较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是本研究中重要数据,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处理,故使用计算机录入所有资料并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使用n(%)和(6256900a48327_html_55253a2f92428726.gif ±s)进行描述,比较时分别使用2和t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不同模式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一年后,研究组气管插管例数少于参照组{6.67%(3/45)比13.33%(6/45)},疾病急性发作次数少于参照组{(1.29±0.68)次比(3.92±1.09)次},住院次数及住院天数优于参照组{(1.29±0.87)次、(30.28±7.06)d比(4.29±1.68)次、(59.66±13.07)d},以上数据相比,后者有明显的不足(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 1 比较不同模式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气管插管数(n/%)

疾病急性发作次数(次)

住院次数(次)

住院天数(d)

研究组

45

3(6.67%)

1.29±0.68

1.29±0.87

30.28±7.06

参照组

45

6(13.33%)

3.92±1.09

4.29±1.68

59.66±13.07

t/2


7.568

2.521

3.756

18.564

P值


<0.05

<0.05

<0.05

<0.05

2.2不同方法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接受规律吸氧结合适量运动模式治疗后,面罩压伤和顽固性腹胀各发生2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总发生例数2例,总发生率(4.44%);参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后面罩压伤和顽固性腹胀各发生3例,其他不良反应2例,总发生例数8例,总发生率为(17.78%);以上数据比较前者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不同方法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面罩压伤

顽固性腹胀

其他

总发生率

研究组

45

1

1

0

2(4.44%)

参照组

45

3

3

2

8(17.78%)

2





13.389

P值





<0.05

3讨论

就无创呼吸机而言,其在操作的过程中无需对患者气管进行切开,也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进食功能和语言功能不会受到影响的特点,同时治疗费用相对于有创呼吸机较低[1]。因此,该方法可进行家庭治疗,不仅能够节省医疗资源,还能够提高治疗时的舒适度。

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治疗中使用长期家庭无创呼吸机,能够有效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还能够对呼吸肌疲劳情况进行缓解。然而不同的治疗方法使用后其效果不同。以上所使用的常规治疗方法,需要患者持续佩戴无创呼吸机面罩,且长期卧床,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增加,长此以往患者会对治疗产生抵抗,不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2]。而采用规律吸氧联合适当运动的治疗方法,有利于促进患者抵抗力的提高,通常对通气量的增加有着积极作用,效果显著。本研究采用规律吸氧联合适当运动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临床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且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规律吸氧结合适量运动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湘梅,朱菱,万婷,等.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对老年COPD患者家庭无创呼吸机使用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9):4112-4115.

[2]马双燕.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D].大连医科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