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主张下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2
/ 2

环境教育主张下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为例

孙瑞瑞 王静 刘会娟 赵清姣 赵慧岩

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 455000


摘要:21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人口、环境、资源逐渐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代人所需要关心重点问题。国际国内新闻热点显示,2019年,美国宇航局发布数据称,世界比20年前越来越绿了,而这里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中国。数据表明,我国植被覆盖率从8.6%增长至22.96%,这体现中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并从植被覆盖率出发进行环境保护。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承载着建设和发展国家的希望,高中地理学科与环境存在密切联系,如何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形成正确环境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行为,是高中地理教学所面临重点问题。本论文立足地理实践,以小范围内的校园植物调查来推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同时带动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人地协调观,形成良好的环境伦理观。

关键词:环境教育;地理教学;高中教学设计

高中生正全面而系统地接受地理学科知识,地理学科特点决定环境教育涵盖地理知识的方方面面,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涉及到环境保护内容。在环境教育的主张下,地理教学设计能依照一条脉络清晰的主线进行,体现课程背后的思想性和内涵性,对学生的思想和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能正视环境现状和问题,从环境根本出发,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一、环境教育对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一)环境教育体现时代发展需求

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问题,环境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环境问题同时也是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保护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地理学科特点决定地理承载着环境教育任务,通过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制约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是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育者坚持环境教育主张,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课堂学习和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二)中学是学生发展的最佳时期

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正系统深入地进行地理知识学习,而且思维能力、记忆力、身体素质等都处于鼎盛时期,善于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处理,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认知,从实践中套取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地理学科素养,进而形成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习惯意识的养成往往影响着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

(三)环境教育体现素质教育要求

环境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祖国未来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命运。应试教育重视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素质教育重视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环境教育是为使学生适应未来时代发展,形成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大局意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环境教育主张下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实践内容填充过多,学生缺乏主体性

在课堂实践中,首要的问题是讲课内容较多,在课堂实践开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为了使学生注意实践安全、调查实践中的重难点,教师需要在一堂课中进行反复强调和讲解,但在一节完整的课程中,教师无法将所有内容进行一一讲解,课程的重难点较为模糊。其次,在课程实践开始时,学生的兴趣确实比较高,但是经过一些单一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呈现递减趋势。最后,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不强,没有体现出来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学重难点模糊,教学形式单一

在地理教研方面,在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分享中,笔者了解到课堂地理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教学重难点不够突出,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处在模糊的状态,无法明确方向,由于缺乏主干和枝干的区分,难以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其中,在教学内容中,知识点之间的承转和过渡也略显僵硬,需要合理安排,以帮助学生以顺畅的思维逻辑构建知识体系。另外教学形式多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在长久的学习中会逐渐丧失学习热情。

(三)环境教育局限教材内容,缺乏实际运用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虽然部分教师能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和高考压力,教师仍旧强调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环境教育中的内容选择上也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缺乏拓展性和运用性,当面临现实环境问题时,学生难以进行分析和探索。强调理论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态度和行为。

三、环境教育主张下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对策分析

(一)运用学生体验导入课程,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环境行为,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应当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作为课程导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实际问题出发,以任务为导向,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环境相结合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环境教育脱离形式化,重视环境教育的实效性。以高中必修一《植被》这一节为例,在知识认知上,以了解校园里的主要植物、特点和分布区域、理解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重点教学内容;在综合思维要求方面,以学生能够分析某种植物的生长习性,植物特点为重点要求;在地理实践力要求中,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以及学会辨识校园中的植物。导入课程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环境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校园中的植被类型以及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气候区,并要求学生将四张植物的图片贴到教学挂图相应的位置。

(二)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夯实地理基础知识

为了深化学生认知,夯实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环境教育。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调动学生,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接收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深化学生认知,如调查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小组探究活动法、启发法等等。在调查法中,教师可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把校园植物调查更深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中,比如自己制作了一个校园植物调查的小视频,将校园中的植物和其他地方植物的对比,将校园中典型的植物叶子在课堂中展示,采用学生自己制作的《中国的气候》教学挂图,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另外,针对教学重难点不突出的问题,需要教师合理安排,适当压缩教学内容,如舍弃掉了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只讲一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此外,在自然环境中,把气候作为重点来讲解,这样以来能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基于校园植物调查,组织学生设计“绿动校园”

依照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是教育的重点工作。为了培养学生习惯,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利用专业化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师需要基于校园植物调查出发,组织学生设计“绿色校园”,促进学生进行植被调查研究、以实际行为解决环境问题,不断强化行为,形成习惯,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绿色校园”实践调查为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植被调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调查,让学生利用app进行植物识别,让学生探究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在环境教育理论支撑下,组织学生进行植被设计、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学科到生活应用的拓展。另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将视野放大于更广泛的空间,从小范围到大范围进行资源收集和整合。比如某山地由于坡度大和土壤结构不稳定、树木砍伐严重而出现水土流失,学生调查后能从问题出发,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持续性地进行种植,并时常进行大规模的种植活动,这能强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教育需要从学生抓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行为习惯。本论文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出发,从环境教育主张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形成解决策略。但是环境教育仍旧是长期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长期坚持和配合。

本文系河南省安阳市2021年度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环境教育主张下的地理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高中地理必修一<植被>为例》课题批准号ayjky2126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窦同宇,龚倩.近十年我国地理教育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教学,2019(19):4-8.

[2]孙智慧.核心素养视域下“地理教学目标”的叙写研究[J].地理教学,2019(17):8-11.

[3]麻瑞莹.基于生活化情境教育的地理教学设计模式构建[J].地理教学,2018(19):44-46.

[4]程锋,郭家俊,梅培茹,王聪聪,张建珍.新高考·新理念·新课程·新起点——浙江省第二届地理名师名校长联盟高峰论坛暨国际地理与环境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会议综述[J].地理教学,2015(2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