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名人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1
/ 3

绍兴名人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孙艳萍

(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

摘要:绍兴名人文化是绍兴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教化、引导、激励功能,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资源。当前,绍兴名人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普遍存在认识不够、内容简单、方式局限的问题,急需进一步发掘和整合资源,找准立足点,创新思维,从多角度、多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发挥好其德育价值,实现弘扬传承名人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双赢。


关键词:绍兴名人文化 立德树人 困境 对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成为高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中之重。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优秀地方名人文化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育人功效。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具有“名士之乡”美誉的城市,被毛泽东誉为“鉴湖越台名士乡”。1989年大陆春秋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国军政职官人物志》收录绍籍党政军要人就达百人以上,其中上将9人,省长(主席)15人;1996年11月出版的《绍兴市志》人物卷,共有立传人物525人。2003 年出版的《越中名人谱》共收录绍兴古今名人3600余位,2004年又增补了1750多位名人编入续集。名人辈出,成为绍兴文化的一大特色,绍兴名人以其卓越的创造和成绩在绍兴历史、中国历史乃至国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成为独具优势的教育资源。传承弘扬绍兴名人的精神品质、思想理念、道德追求,赋予其时代特色,将名人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发挥地方名人文化的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

  1. 绍兴名人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现状

目前,绍兴名人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普遍集中于在绍高校,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形式上融入。例如使用名人姓名命名校名、院名、教学楼名称等,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以近代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秉承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办学。元培学院2019年成立了梁柏台法学院,以绍兴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梁柏台烈士的名字命名,旨在传承和弘扬梁柏台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和公正为民的司法精神,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法律专业人才。此外,在校内布置绍兴名人的塑像、照片、设置文化长廊,张贴名人生平事迹或名人名言等物质文化景观,将绍兴名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常见的做法。

  1. 内容的融入。主要是将绍兴名人的相关事迹和宝贵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例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依托绍兴名人文化资源,通过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开设地方名人文化选修课等方式,将绍兴名人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其次,进行名人文化宣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演讲、文化展演等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 实践的融入。学校通过与绍兴名人故居、纪念馆等地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探访名人故居、博物馆或开展名人调查、事迹采访、追思悼念等活动学习领悟名人精神。亦或开展与绍兴名人文化相关的主题征文、摄影比赛、经典诵读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名人事迹的认识和感悟。

以上是在绍高校将绍兴名人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举措,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步入新类型新阶段,党和国家对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出新要求,绍兴名人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暴露出存在认识不够、内容简单、方式局限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对名人文化的认识、提炼和运用存在误区。

二、绍兴名人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困境

  1. 认识不够,缺乏了解

一是较多关注热门人物,忽视对非热门人物的研究和宣传。提到绍兴名人,首先想到的是鲁迅、王羲之、秋瑾等人,但实际上还有不少极具价值的名人文化资源没有被大众所熟知,例如祁彪佳、张岱、孙绰等等。二是长期习惯于关注已故名人,而忽视在键名人的研究和宣传。在健名人不仅仅指绍籍名人,还包括长期在绍工作的客籍名人,其成就遍布经济、科技、医疗、农林等多领域,贯穿当代绍兴的建设和发展,其时代价值和精神品质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三是不少名人成就只被注意到其中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成就。例如秋瑾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武装斗争反抗清王朝的女革命家、女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她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内容简单,缺乏深度

目前,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与绍兴名人文化相结合主要是从名人生平事迹入手,通过生平事迹的讲授提炼出相应的精神品质。但实际上绍兴名人文化还应有更深度的文化内容。例如:封建官僚体制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下产生的师爷文化和幕府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和隐士文化、宋元时期的众多名仕及其诗词文化、明代大家辈出的文人群体及其多元文化、近代民主革命时期所产生的革命文化等等。其丰富的文化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感悟名人精神品质、道德追求的层面,而应尽可能地将其扩展到德育、美学、历史、法制、艺术等多重领域,发挥名人文化的多重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现代精神融入不到位。目前关于绍兴名人文化多定格于已有的数据和结论,缺乏与现代精神的结合。高校立德树人教育,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

(三)方式局限,缺乏互动

一是组织形式单一。目前,在绍各高校学习绍兴名人文化的主要形式多以集体参观、主题讲座为主。例如,课程实践活动,各高校主要采取集体前往鲁迅故里、秋瑾故居等名人故居或纪念场馆参观,尽管实地参观具有直观缅怀先烈、感悟先烈丰功伟绩的作用,但是,由于参观活动受时间条件制约,再加上历史文化资源实体同时也属于旅游资源对外开放,其容量有限,对参观人数有限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程度和效果都受到影响。二是育人形式枯燥,高校定期举行主题讲座、文化宣讲等形式,通过签到、与课外学分挂钩等形式强制性要求学生到场参加,未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且灌输式的讲授未找到与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相结合的契合点,育人效果不佳。

三、绍兴名人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名人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要有效利用绍兴名人文化资源,首先需要对绍兴历代名人有全面的认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扩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绍兴名人都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动态数据,各高校可依托当地史志和研究机构,鼓励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组建专兼职文化调研队伍,不断更新和完善绍兴名人资源,加大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建立绍兴名人文化数字资源库,用于名人文化研究和高校教学资源共享。

此外,剖析绍兴名人成长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分析历代绍兴名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中梳理出绍兴名人文化的精神谱系。找准绍兴名人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立足点和适用性,挖掘名人文化中与当代大学生生活、思想、兴趣相贴合的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育人方案。

(二)传承创新,打造校园文化“新形态”

以往与绍兴名人相关的节日或纪念日庆祝活动通常是在名人故居或纪念馆举行,高校师生的参与度不高。为更好地将绍兴名人文化融入校园,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需要赋予名人文化时代特色,打造新型的校园文化形态。将名人文化融入学生社团建设、校园文娱活动、后勤服务保障等,例如校园诗社,邀请陆游、贺知章、张岱等诗人作为“客座嘉宾”,畅游沈园、兰亭等历史名胜,再现诗人们寄情山水、诗性浪漫的场景,在品读诗歌艺术的同时,体会越地诗人们至情至性、浪漫唯美的精神风度。

以绍兴名人为原型的校园文创产品开发是一种很好的“打开方式”,将学生心目中原本停留在故纸堆中的“古人”形象打造成平易近人、充满趣味性的良师益友形象,作为竞赛奖品、社团活动主题形象、新生入校伴手礼、毕业生离校纪念礼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陪伴学生的大学生活,加深学生对地方名人的情感认同,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感和文化自信。

总之,名人文化不仅要走进课堂、走进书本、走进校园,更要通过创新思维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新形态”,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将绍兴名人的精神风度和崇高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弘扬和践行优秀的道德品质。

(三)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步入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也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好网络教育平台、网络课程资源、网络教学技术,共享线上教学资源,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

与名人文化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合作,在全面盘点“家产”的基础上,梳理绍兴名人精神谱系,建立绍兴名人文化资源数据库,实行数据的动态管理和各高校、研究机构、管理机构之间数据资源的互联互享。

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积极扩展立德树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例如各高校大学生媒体平台、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可设置以绍兴名人为主题形象的宣传、互动版块;各类学生管理类型的校园APP也可融合绍兴名人形象,开发诸如“鲁迅先生叫你早读了”等类型的校园APP,起到春风化雨入心田的效果。

(四)综合“大思政”育人要素,打造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模式

  1. 构建思政理论课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室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要把绍兴名人文化的精神谱系作为重点教学资源贯彻到课程设计中,作为统编教材理论架构之外的案例补充,灵活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多种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慧课堂教学手段,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

  1. 找准绍兴名人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立足点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制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绍兴名人群体在从政谋国、治学创业、商海医道、艺术哲学、敬老孝亲等各领域群星璀璨,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从绍兴名人精神谱系中找准立足点,汲取教学资源,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1. 打造绍兴名人文化为主题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一个有力切入点,近年来各大高校围绕地方名人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了大量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福建多所高校推出了《名人与近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福建名人》等优质慕课资源。绍兴名人中不乏学术泰斗、艺坛圣手、商界巨贾、革命先烈,发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智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境来激活名人精神,为促进学生在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理想人格、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提供助力。

  1. 有效开展绍兴名人文化特色实践教学活动

绍兴拥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等,这都是实践教学的生动教材,开展“移动课堂”、寻访调研、开展情景剧展演、“讲红色故事”、“烽火年代的一封家书”等等形式多样的创意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走、讲、访、演中加深对绍兴名人的了解,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提升创新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人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和教化功能,在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绍兴名人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需要从多角度、多领域进行积极探索,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好其德育价值,才能实现弘扬地方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双赢,才能促使高校师生从优秀的地方文化中汲取养分,成为文化自信的拥护者、遵循者和守护者。同时也让绍兴名人文化不仅在本土熠熠生辉,更承担起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何信恩.绍兴名士丛谈[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2. 陈望衡.越中名士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艾琛.“地方名人文化”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8(10)

  4. 孙玉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内涵与机制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9)

  5. 王燕.名人文化视角下的文化校园建设实践探索——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萍乡学院学报,2016(8)

  6. 王红辉.绍兴名人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同向建构[J].湖北经济学院学院学报,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