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6
/ 2

浅议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内涵

张珍珍

府谷县府谷中学 陕西榆林 719400

摘要 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具体教学案例对新课标(2017)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素养进行深度解读。

关键词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内涵

魏志琴,刘晟, 刘恩山等人认为,社会责任既属于教学知识目标,又组成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相信了科学、善意对待了生命,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有益处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的反映,是能促进他们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能量”[1]

1 社会责任的概念

2017新课标中指出 ,“社会责任 ”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 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 担当和能力[2]

社会责任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和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得到的终身受益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综上:本文认为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素养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之后形成的,在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尊重生命和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参与并理性解释和判断个人与社会事务,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 题的担当和能力。

2 社会责任的内涵

2017新课程标准中,社会责任的内涵包括关注 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 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 ,辨别迷信和伪科学 ; 形成生态意识, 参与环境保护实践 ;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 和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 ; 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 , 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生物学社会议题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讨论的与生物学相关的热点话题。但这要求讨论者能理性地解释和判断该类话题,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指导学生正确地关注该类话题,并在讨论的过程中能随机应变的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养成社会责 任具有积极的影响[6]。迷信是指人类对自己无法解释的事件的崇拜和信仰,是一种无知和虚幻的反应。相信非科学的东西即为伪科学。学生在课堂中依赖教师,故在传播课本中生物知识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别伪科学、 打破迷信, 能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社会责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伪科学理论 ,如“富氧水可以补氧气 ”“不能与艾滋病人握手等 ”“吃核酸可以补核酸等,学生应该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识别这种断言的真实性。特别是在当代,网络是我们传递信息的工具,如何科学的分析网络提供的虚假信息(包括迷信、伪科学等),就需要我们有较多的科学知识储备,阻止该类虚假信息对人们的思想侵蚀及在更大的范围中的传播,使它们无所遁形。

人的生态意识是人们在协调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生态意识是社会责任素养中重要的组成内容[7],而在我们生物课本中也多次涉及,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制作生态瓶 ”及“种群密度与环境容纳量 ”等,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构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生态意识,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协调好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可持续的发展的理念得以实现。

生命是珍贵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也明确:帮助学生明确热爱自然、 珍爱生命, 创造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高中生物教材中指导学生健康生活的案例比比皆是,例 如,在进行《细胞的癌变》这节课的学习时,根据课本中“健康生活方式与防癌”的资料,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常见的致癌因子有哪些,你了解哪些癌症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与致癌因子的接触,通过学生的讨论回答,补充了对致癌因子及常见癌症等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尽量少的去接触垃圾、烧烤等不卫生食品,更要强调男生不要养成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含量较好的食品,有助于抗癌。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了解生命的可贵和来之不易,进而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 和关爱生命等相关知识,与此同时,还可向亲人宣传,达到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社会责任素养要求学生开展 科学实践,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实验,并利用实验结果为现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生物教材模块一、二、三中均有涉及该素养的内容,如,学习了蛋白质的鉴定原理后,可设计实验来鉴别真假牛奶。学习细胞的吸水与失水之后,可设计并开展不同浓度的营养液对某一植物生长的影响,以此来探究该植物的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来指导家庭绿色植物的培养。在学习了人类遗传病后,可设计并调查某种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白化病),可了解白化病基因在人群中的患病概率。

通过对社会责任这一素养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的整理与深入挖掘,促进 对生物学科 核心 素养的理解,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志琴, 刘晟, 刘恩山. 在生物学课堂上加强社会责任的教育[J]. 生物学通报, 2017(10):15-18.

[2] 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3] 任守运. 基于教材资源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J]. 生物学教学, 2017(4):13-14.

[4] 陈容. 我国公民生态意识培养刍议[J].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1(0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