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2-23
/ 2

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狄芳杰

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医院 黑龙江双鸭山 155811

【摘要】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为脑卒中的一种,该病发生后致死率较高,同时也存在很高的致残率,在缺血性卒中中约占20%,该病容易出现较多的变异性,侧枝循环相对较少,临床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晕、或者病人在头部与面部出现麻木的情况,也有病人呈现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者肢体共济失调,言语困难、吞咽困难等。患者的脑干结构与血管之间的相互支配情况并非与神经关系对应,这就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时有多种临床症状,单一症状出现的病人极少。而如何评判病人是否为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则需要根据病人的病史,包括各种体格的检查,包括神经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方可进行确诊。一般情况下怀疑病人为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病人均需要通过影像学进行检查,包括MRI或者头部CT均可对病人的疾病情况进行有效的确诊。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根据病人的缺血程度以及缺血持续的时间分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有研究认为TIA是导致病人出现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是病人的血管狭窄导致了血流动力改变。而伴有TIA的颈动脉狭窄的病人,极易引发病人出现脑梗死。后循环缺血性的发生很有可能是致命的,病人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医学上对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关注度不高,更多的关注的是前循环,经常会出现后循环缺血的病人诊断不准确。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以及检查方式

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心源性的栓塞,以及大动脉 粥样硬化以及小动脉疾病。而因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供应脑干、小脑、颞叶的下面、枕叶等部位,所以后循环缺血可以引发很多症状,不是单纯的后循环领域的缺血,病人可能会出现眩晕、共济失调、视野缺失等。也有病人呈现出单侧肢无力、呼吸心率加快,血压紊乱等。后循环腔隙性梗死主要是由小的穿支动脉疾病所导致的,这些穿支动脉起源于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以及大脑的后动脉,而这些动脉的管壁可能会发生脂质玻璃样增厚,病人通常会伴有高血压1-2】。除外,发生在穿支血管开口处或者沿着血管全长的局灶性动脉粥样硬化,也会导致这些动脉被阻塞,继而引发腔隙性梗死。虽然后循缺血还有许多不常见的因素,但与前循环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特定性的疾病与后循环缺血有关,像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巨细胞动脉炎,法布里病,偏头痛等一些疾病均是因为后循环缺血而引发的。对于出现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病人,可通过MRI或者CT脑部呈像来进行检测,但一般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相应的调整,总体来看使用MRI检查效果更佳3-4】 。对于脑干梗死的病人,在急性期对其提供弥散加权成像效果更为显著。

  1. 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

对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一般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治疗,早期治疗通常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而病人在治疗后期脑梗死的治疗过程中也可以使用该药物,以防止疾病的复发,而为病人进行有效的降压,同样可以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但并没有研究证明为病人提供降压治疗可以让病人获得更多的益处,之前的平衡性尚不明确。后循环脑梗死常常是由于栓子脱落所诱发的,所以一旦形成以后超早期6小时以内,建议给予积极的静脉或者动脉溶栓治疗,以促使血管再通,24小时以后病情稳定,给予抗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等药物治疗5-6。同时给予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治疗。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平稳,调整饮食结构,以防止病情的进一步的进展。同时也可以为病人提供高压氧治疗,有利于氧在病人血液里的物理溶解量的增加,组织的氧储量增加,使氧的弥散力和有效弥散距离增加,以改善病人脑部的后循环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以恢复脑梗死周围半暗带的供血与供氧情况,恢复细胞的正常功能,促进脑梗死灶区内的纤维细胞分裂活动的加速,有利于胶原纤维的形成,毛细血管的新生,建立新的循环。而对于后循环性脑梗死病人存在的并发症情况,部分病人经过治疗后存在认知障碍情况,病人在短时内的工作记忆,长时景的记忆效果均低于正常人,对于空间方位的辩认均存在能力障碍7。如果病人在颞叶梗死或者丘脑硬死的病人会存在攻击性或者破坏性的行为,病人表现易怒,易被教唆 。而后循环梗死的病人范围涉及到小脑后,病人发生血管性痴呆的风险远高于非小脑梗死的病人,约有10倍之差。小脑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有着维持驱体平衡,协调人体运动的重要作用,同时小脑也有参与执行的功能包括学习能力、所以梗死部位涉及到小脑后的病人普遍存在执行功能障碍,语言能力差,推理能力下降,人格改变以及视 空间的组织记忆减退等。而尤其情感上的异常最为明显。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病人治疗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有效治疗,而对病人的并发症出现情况与病人梗死的部位有着重要的关系。而因脑部的后循环位置的特殊性,一旦出现缺血,病人就会出现意识障碍或者生命体征的紊乱,所以对病人进行早期诊断,有效的治疗,可以更好的挽救生命。

参考文献

[1]汤亚云.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2020,48(2)141-145.

[2]付志勇,王正刚,孙晓红.磁共振血管成像-扩散加权成像不匹配邓测基底动脉闭塞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价值[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016(011):587-592.

[3]李东旭,赵娜,温杰,等.椎基底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J].磁共振成像,2020,11(08):669-671.

[4]张涛.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误诊3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6):24-25.

[5]蔡俊秀,辛岳,吴秀美,等.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华地第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22(02):116-118.

[6]魏铭.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影像筛选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0,47(01):99-102.

[7]王丽萍,刘秀萍,张志刚,等.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收缩期血流峰值和椎动脉内径差异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0,017(001):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