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就“立德树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4
/ 2

让读书成就“立德树人”

王春晓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小学 256600


如果人生的丰富可以用色彩来比喻,书就是透射五光十色的水滴;如果世界的广阔可以用无垠来形容,书就是普照大地万物的阳光。时间跨度几千年,我们可以用书碰撞对话,实现文明的传承;地域相隔百万里,我们可以用书沟通了解,进行文化的交流。

作为一名专职的道德与法治教师,“立德树人”一直是我们的教育梦想,读书对于道法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书籍用有声的文字印证了文明的进程,以不断生成的理念彰显着精神的升华;而教师就是一支笔,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描画出知识的浩瀚,只有拥有深沉的人文积淀,才会勾勒出事物复杂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一、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读书,想必是每个人求知的经历。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说过:书籍是最好的朋友。当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你都可以向它求助,它永远不会背弃你。生活的琐碎一度使我忘却读书,而我们所从事的的工作却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面对新时代的学生们。所以我们在生活闲暇时,工作空余时还要不断地翻阅书籍,提高自己知识储备。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本本经典的教育著作更是为我们展现绚丽多彩的世界,美国作家雷夫的《56号教室》为我们展现了一间教室的容量到底有多大,也让我们看到以信任取代恐惧的是建立师生关系的最佳方式。《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点燃孩子的学习激情》不仅是写给老师的,更是写给父母的。我们无力改变某些教育体制,却能和孩子一起创造奇迹。《爱的教育》这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并且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不仅如此,本书实际上还涉及到9-13岁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适合我们小学阶段的学生和老师的。

有人说,身为教师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无异于学音乐却不知道贝多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犹如亲切的师长将教育真谛向你娓娓道来。苏霍姆林斯基从每个孩子身上都能发现其所具有美好的、善良的、潜在的东西。正是因为他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头脑,而且用心灵去认识他们,使得一百条建议事例生动、观点鲜明、启迪深刻。当我读到一条建议多数会合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拨开炫彩迷雾的背后发现自己对教育认识的浅薄,因此反复对一件教育小事的思考和揣摩成了一件常事。他总能够找到我们不易觉察的交接点,其中一点就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用心和不变的童心。这一点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要求我们博览群书

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具体说集中体现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作为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所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这也说明我们要博览群书。

例如我在执教一年级上册《雪花飘飘》一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雪花,喜欢雪花,进而热爱冬天。我通过唱一唱关于雪花的歌曲,儿歌,读一读雪花的故事,背一背雪花的诗歌,说一说雪花的谚语,画一画雪花的美景等活动,为这些我翻阅了民间谚语书,关于搜集雪的故事,甚至把我儿子上幼儿园学的《小小雪花飘呀飘》的儿歌都用上了。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不同的环境 多彩的生活》一单元时,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并尊重各地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生活习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先要了解各地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同样的课型还有六年级上册关于我国近代史的学习,以及建设民主富强的国家一单元等等。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峰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二)经典名著要反复阅读

正如苏轼所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经典名著之所以经典,首先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读经典,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任何对经典的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提高,读名著还可以使我们的人生少走许多弯路,不去赴那些过了一辈子失败人生的人的后尘。特别是很多的教育著作,初读第一遍可能没有很到的感触,书中的很多理论是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有直接关系的,当你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再次阅读又会有新的收获。就像我读《给教师的建议》一样,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就匆匆的阅读了一遍,当时并没有太大的感触,现在再来读就觉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

(三)当代名作要涉及

经典名著有其浑厚,但是每一部著作出版都要经过很多程序,所以总是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我们的学科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的,而我们的生活又是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比较好的方法是读点流行文学,流行文学的好处是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读杂志,报纸像《中小学德育》《当代教育论坛》《班主任》《中国德育》以及各省教育等。当然还有更简洁的方法就是网络阅读。

(四)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我们也要牢记古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名言,把学与思紧密结合起来,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有人说,没有达芬奇,《蒙娜丽莎》将不复存在,没有爱因斯坦,相对论却照样存在,艺术需要创造,而自然科学是一种发现,品德教育则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去创造。我们要变教师带着学科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科学。总之,一句话: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古人说得好,“取法乎上,得之乎中;取法乎中,得之乎下,”所以,在我们自的工作岗位上,我们一定要去存高远,树立创新意识,学习不停,笔耕不辍,教学不止,在教学中享受生命和学生们一起飞翔,集开路人的卓识,铺路人的奉献,引路人的机巧,带领学生踏上成功的坦途,塑造完美的人生。

我们常说要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并重是较为良好的成才观。一个德才兼备之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才会倍受社会与人们的尊重。所以说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会让自己在生活的闲暇时间继续冲电,为以后教学打下基础。在严寒的冬日用书籍暖心,为自我成长延续希望。我将风雨兼程,去追寻世间最真育人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