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验融合的探究植物蒸腾失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30
/ 2

基于实验融合的探究植物蒸腾失水

邵瑞 2. 惠欣欣

1. 安徽省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34000) 2. 安徽省宿城第一初级中学 ( 234000)



摘要:本文以校园内自然生长的植株为实验材料,将“植物的蒸腾失水实验”与“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相结合,将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蒸腾作用的本质,更深刻地理解叶的各部分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为学生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支撑,有助于其解决和解释生物活动的现象和规律。

关键词:实验融合 探究 蒸腾失水


“倡导探究性学习” 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1] 实验教学既是生物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又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笔者在进行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4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利用校园内自然生长的植株,将“植物的蒸腾失水实验”与“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相结合,将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蒸腾作用的本质,能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更加深刻地理解叶的各部分结构特点与叶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命活动相适应的,进而认识到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为学生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结果记录与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证据意识,培养乐于团队合作的精神,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探讨生物活动的现象和规律,提供一种可供参考思路和方法。

一、师生讨论实验方案,着重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组合 13 上课伊始,笔者向学生们介绍了一项特别状态下的野外求生技能,即“将塑料袋套在一个树枝上并将袋口扎紧,一段时间后可以收集到一定量的水,以解严重缺水的燃眉之急,而且相同时间内天气越热,得到的水就越多”。然后笔者展示了自己在校园内进行的实验(如下图所示),并适时提出 “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的问题,引发全体学生思考讨论,并以“水为什么会在塑料袋上”“这些水从叶片的什么地方出来”“是以气态还是液态出来”等子问题,引出植物正常生长的重要生理作用之一——蒸腾作用,通过师生共同的交流讨论使学生理解蒸腾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意义,进而理解蒸腾作用的内涵。

接着,笔者抛出“水产生的多少,除了与天气有关外,与植物叶片的形态有无关系,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引发小组内的同学进一步思考讨论,并适时提出“不同种类植物叶片的气孔数目和分布一样吗?”“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叶片的气孔数目和分布一样吗?”“同一植物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数目一样吗?”等子问题,让学生分析水分产生多少与植物叶片气孔之间的关系,为理解植物叶片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提供证据支撑,同时提出“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测?”引导小组内的同学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来设计实验方案,并由师生共同讨论修订实验方案,来保证实验方案的合理性。本部分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流程如下图。

61cd22d5f34ac_html_ecd63f5cdc6ec48.png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介绍“用塑料袋收集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这一野外求生技能和教师的实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发现并提出 问题,带着疑惑开始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设置的核心问题“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引发学生在思考后,开展师生交流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和反馈,以追问的形式再抛出一系列子问题和小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理解植物叶片的结构与其蒸腾作用的进行相适应,并为寻找解释或解决问题的实验证据,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在讨论实验方案的过程中,针对方案中的不科学、不严谨之处,教师不断地通过交流和追问,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重复性原则等科学实验的一般原则,提升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二、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着重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为了验证各小组假设和猜想,笔者指导并带领学生利用校园内自然生长的植物,开展了实验活动。不同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和猜想,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对照试验:(1)有无叶片对照);(2)同一植物不同部位叶片对照;(3)同一叶片上下表皮对照(用护手霜分别涂抹叶的上表皮或下表皮),并每小时测量和记录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观察塑料袋内的现象,3小时后,对塑料袋内水分进行称重,记录水的蒸发量;去除塑料袋,测量实验用叶片的长和宽并记录;随机选取实验用叶片,制成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观察并统计气孔的数目并记录。部分小组的观察和记录结果如下图所示。

61cd22d5f34ac_html_4b0cf2f8ffcc3f53.jpg61cd22d5f34ac_html_d5b438e47375e7b1.png

部分小组还把叶面积相同的实验用叶片放到热水中,观察叶的上下表皮释放气泡的多少并记录,定性判断叶上下表皮气孔数目的多少(如下图所示)。

61cd22d5f34ac_html_2750609c2ecb38c.jpg61cd22d5f34ac_html_41b6f8436dd36860.jpg61cd22d5f34ac_html_9b0056aea542328f.jpg61cd22d5f34ac_html_7f896a81893c95da.jpg

栀子叶的上表皮 下表皮 下表皮(放大) 下表皮(再放大)

设计意图:学生在按照修订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是直接获取证据的重要方式。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既能调动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地获取与实验相关的知识,又能提升保证实验的单一变量、获取并记录实验数据等实验和探究的基本技能,体验科学实验的艰辛和团队合作精神,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汇总分析实验数据,发展证据意识,提升生命观念

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结果记录,计算出各实验组的蒸腾速率和单位叶面积气孔的数量,部分小组的实验结果如表1。有的小组还根据热水中叶的上下表皮释放气泡的多少,粗略估计叶的上下表皮上气孔的数目。

表1:栀子花叶片的蒸腾速率和气孔数目

实验时间和条件:2018.10.6上午7.30-11.00晴 温度20℃ 湿度46% )

组别

处理方式

蒸腾速率(g·m-2·h-1

气孔数目

(个/cm2

相近枝条的

有叶无叶

有叶

1042

4.35×104

无叶

0

0

同一叶片的

不同表面

涂抹叶的上表面

1187

3.36×104

涂抹叶的下表面

25

1.03×102

同一植株的

不同部位

上部枝条

990

4.40×104

下部枝条

78

3.68×104

汇总全班各小组实验数据,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说明叶片蒸腾速率与气孔数目的关系,为“气孔是蒸腾作用的门户”提供证据,证明蒸腾作用散失的水是由气孔蒸发产生的。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汇总全班各小组的数据,找出单位时间蒸腾速率与单位叶面积气孔数目之间的关系,说明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通过叶表皮上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的,为建构“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这一重要概念,提供实验证据。同时 ,训练了学生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实验结果和结论的交流和表达等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探究等学科核心素养。

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以解释生活实际中的生物学现象为主要学习目标,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测量植物单位时间蒸腾水量和叶面积”“显微观察叶的上下表皮上的气孔并计数”两个融合实验为手段,帮助学生建构重要概念的同时,让学生在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引导学生在解决“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并进行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证据,来解释或解决生活中实际的生物学问题,进而提升实验与探究能力,提高证据意识,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乐于团队合作的精神,发展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作者简介:

1. 邵瑞1965.5安徽省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教研员 高级教师 本科 234000

2. 惠欣欣 1993.10安徽省宿州市宿城第一初级中学 初级教师234000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