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办学环境下的德语强化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中 德合作办学环境下的德语强化教学 模式与方法研究

马景辉

山东农业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泰安 271018

摘要:德语强化教学对于所有中德合作办学项目而言都是关键一环,是培养具有扎实德语语言应用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梳理德语强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确定改革研究方向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依托山东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通过对德语强化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交际式教学方法的研究,旨在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相似办学项目中的德语强化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德合作办学;教学模式;交际式教学法;教学改革


德语是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关键重点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德方教师以全德语讲授专业课程的重要语言基础和工具课程。德语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在学习通识教育课的同时,通过高强度、密集型的课程设置,完成1000余学时的强化学习,使德语语言能力从零基础达到欧盟语言标准的德语B1水平,能够用德语进行日常语言交际、听课、参与讨论、阅读专业文献资料、撰写作业和课程论文等。教学时间短、强度大、要求高这三大特点,决定了该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培养要求与本科德语专业的学生培养要求截然不同。通过调研同类高校德语教学现状,吸取经验,结合我校办学实际,针对德语强化教学特点,我们从教学组织模式、课堂教学方法、能力培养导向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构建应用型德语强化教学体系,以达到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标。


  1. 构建应用型德语强化教学体系

1、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德语强化教学应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鉴于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生实际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那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2以综合课型为主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的大框架下,课程设置必须要考虑学生德语应用能力的切实提高,不能照搬研究型大学德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学生并不是把德语作为专业,而只是以德语为工具获得专业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综合课型对于强化教学来说是最为理想的。综合课型即融听力、阅读、会话、写作、语法于一体,由教师统筹考虑,综合施教,综合训练,更有利于语言的教学和掌握以及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交际式教学方法融入多媒体教学环境

1采用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交际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应以教学效果为评价标准。为提高学生的德语实际应用能力,实验班教师采用“任务教学法”、“情景化教学法”等进行强化德语教学,即以特定的语言项目为基础,设计出详细、可操作的活动任务,学生通过彼此交流、阐述、询问等多种语言形式完成预设任务,最终达到掌握德语的目的。便于操作的任务如报告、小组讨论、情景对话、角色扮演、课堂辩论、模拟采访、短剧表演等。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导型课堂,而是教师精讲,结合大量的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注重学有所用、重在学生实践和参与。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的不同,不完全摒弃“讲授法”、“听说法”和“翻译法” 等传统教学方法。这考虑到了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夯实语言基本功,使学生顺利过渡到能力培养导向的交际式德语课堂。

针对任务教学在德语强化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和实施效果,课题组在 2017 级和 2018 级两个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任务教学法对德语学习效果的作用 任务教学法对保障德语学习质量是否有帮助



619c88d58808e_html_1a6341d69e10f214.png


这种通过完成任务而达到学习目的的形式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内涵。此外,任务教学法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课堂,它还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思维,还增强了德语学习的趣味性。再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升,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调查问卷中, 我们设置了学生对在任务教学法主导的德语课堂中自身解决问题的 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问题,结果显示:47%的学生认为自己三方面的能力均得到很大的提高,50%的学生认为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2初步构建信息化背景下强化基础德语课程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德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目的语、教学环境与学生三个因素有效结合,构建教、学、用一体的立体化环境,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实现教学内容立体化。除了一年级强化德语教学所用《交际德语教程》三册纸质版教材及配套电子书资源,教学部还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视频、音频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场景,创造浓厚的德语学习氛围。其次,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立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整合教科书与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采用交际式的、具有实践意义的“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间讨论、师生间交流、班级面授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营造立体化、交互式的教学情境。再者,实现教学环境立体化,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打破课堂教学限制,通过“雨课堂”、“慕课”实现“翻转课堂”,克服以往教学时间的不足,满足学生个性化和自主性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教师可以在线答疑,为师生提供了课下互动的机会。例如,我校德语教学部已录制语音教学音频15期;制作66分钟的语音微课课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为实现德语语音翻转课堂打下良好基础。

学生成绩是教学效果最直观的反映,通过两个实验班的B1 考试(德语中级水平考试)的成绩分析(见下表),可以看出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交际式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德语应用能力、有效保障了强化教学质量。



2017 级教学实验班

619c88d58808e_html_d8fce971945ce4a9.png


2018 级教学实验班

619c88d58808e_html_2bcb459539872647.png



成绩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实验班听力、阅读、写作、口语四部分的成绩均高于年级平均成绩,有力证明了任务教学法对于学生德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大有帮助,这个结果也与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自己德语能力的评估相吻合。

619c88d58808e_html_128610a7ffb75e9c.png 任务教学法对你的德语学习的哪些方面效果显著 [多选题]

三、思政课堂初见端倪


德语强化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词汇用正确的语法规则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所以,教学重点应从单纯地教授语法规则、词汇含义转变为依托文化环境,即在德语文化环境下的德语教学。让学生了解德语国家的文化、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中德两国不同的文化视角进行异同比较,让学生在了解、探讨甚至争论的过程中发觉两国文化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中德两国社会、文化的了解,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巩固语言知识,有效地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无形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无缝衔接。这为课程思政建设打下坚实的根基。

四、总结

德语强化教学对于所有中德合作办学项目而言都是关键一环,是培养具有扎实德语语言应用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梳理德语强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确定改革研究方向具有深远意义。如何平衡德语能力不同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能力差距并将课堂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基本教学模式;如何转变学生长期形成的与德语习得相悖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解决学习时间短与学习内容多的矛盾作为还未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郎瑾.情景化教学法在德语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24(2):178-184.

[2]马景辉.中德合作办学框架下的德语强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中德本科项目为例[J].消费导刊,2019,43:144-146.

[3]马景辉."课程思政"建设在德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外交流,2020,27(25):16-17.

[4]岳颖.任务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实践[J].考试周刊,2017(40):71-72.


马景辉; 女; 1987.3 ;汉; 山东泰安; 研究生; 讲师; 德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