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付博文

延边大学 吉林延吉 133000


摘要: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进行简要梳理,总结其特点,并尝试发掘其中对我国当今社会发展、政治建设的有益成分。

关键词:传统民本思想;当代价值;政治建设



一、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本思想在我国渊源流长。起源于夏商周,在先秦时期被儒家所升华,并且此后随儒家思想一同被各封建王朝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1. 夏商周时期

民本思想的在夏商周时期便有体现,《尚书·五子之歌》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一句,这句话的白话文意思即为“只有以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安宁了”,彰显了当时统治阶层对于人民的重视。而正是因为夏桀残暴、无视民生,成为了夏朝覆灭的根源,这也是商汤征讨他的主要理由。在商朝建立后,吸取前朝覆灭的教训,重视对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史记·殷本纪》有这样一句引《汤诰》佚文:“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这就是告诫各级官员要像大禹、皋陶、后稷那样勤力办事,有功于民,否则我们同样有丧国的危险。在西周时期,“保民”成为当时统治者提出的政治理念,比如在当时提出的“裕民”、“民宁”、“恤民”等词语,正是诠释了其对民本思想的理解。

  1.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为了改变当时的乱局,诸子百家争鸣,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济世思想,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民本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精华被他的弟子们记录在《论语》之中,此书中涵盖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论语中“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等著名的警句纷纷体现了君主要重视民意民情、加强对民众的教化、以民为本的主张。有学者将孔子的民本思想概括为“敬民、信民、宽民、富民、教民”。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对民生则更为重视,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成为“民贵君轻”思想的高峰,为后世各朝代的统治者所重视。先秦时期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荀子,在《荀子集解·大略》有言“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主张君主的设立是以人民为基础的,应该重视人民。

  1. 汉唐宋时期

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民本思想本就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以德治国”,其主要内涵就是: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虽说是为了维护君主集权所提出来的,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生的观点。唐宋也是推崇儒家思想的朝代,唐太宗李世民深知隋炀帝暴政的危害,主动采纳魏征等人的意见,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积极改善底层民众的生活。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曾说过“盖人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也”,这些思想都带有浓浓的民本主义色彩,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

  1.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我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的末期,在这个阶段,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日渐加强,但是在这个阶段也出现了我国早起的资本主义萌芽,民本思想也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并且对民本的认识也有了一个质变:开始思考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等诸多问题,也被称作我国最早的启蒙思想。虽然此时的民本思想在主体上仍处于儒家思想的框架内,但也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思辨与理性的火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基本主张,认为应该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唐甄则更为激进的提出了“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对君主专制进行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并且强调“民是国家的根本,离开了民,便没有国家的政治,君主只有爱护人民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另一思想家王夫之主张“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反对“禁欲主义”,将民主、反对专制作为武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人民思想上的启蒙。我们应该注意到,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国本土的“民本”思想开始与“民主”思想相结合,得到了升华,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传统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存在着较大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对人民地位、作用的阐述与践行,协调了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这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步有重要的意义。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历史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进步均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从传统的民本思想中发掘其当代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发展。

1.能够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思想基础

我国传统治理思想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是自上而下的治理国家的理论。因此我们在借鉴西方合理的治理思想、方法的同时,需要充分从我国传统的治国理政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完善我国的治理方式,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国家治理上的内容面主要体现在“重民”、“为民”、“治民”等三个方面,他们能够分别体现治理的核心、治理的目的以及治理方式的作用客体,这三个方面是需要我们在完善治理方式时关注的主线,而治理方式要通过国家、政府、政党以及社会来实现。



2.促进我国在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是一种认知世界的信仰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并且意识形态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建设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可以成为国家的精神之魂。我国积极践行和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观念,就吸收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贵君轻”、“立君为民”的合理内涵。“富强”在当代的概念相当于“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也就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在近几年,我们党将民生问题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之上,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障民生。

3.有利于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

民主是公民表达利益、分配权力和分享福利的过程。虽然我们民主思想、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之西方很短,但是依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且我们追求的民主与西式民主是有很大不同的,具有很大的本土化色彩,也就是与传统的民本思想结合在一起的,更加注重实质民主,而不是形式民主。前者是让公民享有实实在在的福利、获得感,后者是像英美国家的选举、竞选那样形式上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杨光斌. 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 张分田,张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13-118.

【作者简介】付博文(1994—),男,辽宁锦州人,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东北亚各国关系。吉林省延吉市延边大学1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