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数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数学

聂岸

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作为当前初中教学中典型的基础学科,传统教学方法往往针对性不足,这就使得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学习进度较慢,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无法跟上学习进度。因此,在近些年发展起来一种新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个性化教育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共同提升,同时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效果。本文将就这一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应用;分析研究

引言:

分层教学是在教育改革形势下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其针对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因此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教育体系对分层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分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中的应用而言,其同样具有极大的优势。本文将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分层教学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1.合理分层,依据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

基础能力是初中学校对学生进行数学层次划分的一个主要依据,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接受更高层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思维能力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划分因素,学生的思维能受到遗传的影响,也能通过后天的练习加以改善。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对上述两者的划分将学生分为四个层次,高层次:同时具备较上述两者优势;中层层次:具备上述两者中的任一种优势;低层次:不具备上述两者中的任意一种优势。

对于高层的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要求和标准。在完成教材和课堂要求的内容以后要组织其学习课外竞赛题目等,鼓励学生开展数学问题的讨论,确保其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于中层的学生,要强化其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课前自学,要求学生像高层学生看齐,实现其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低层的学生,要想方设法提升其学习积极性,从数学基础入手,提升其数学思维能力。强化课后辅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断提高其数学测验成绩。对于底层学生要尽可能的提升其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似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数学学习积极性,积极耐心的鼓励教育,鼓励学生多提问,尽可能取得合格成绩,使其能够向着低层和中层转化。

2.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教学实践的相关内容研究

2.1对学生进行层次化训练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鼓励高层和中层的学生进行知识探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进行问题解决。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层次较高的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解法进行质疑,同时鼓励其寻找多种解法,然后找出最优解。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其数学思维和思辨能力的提升。对于低层学生则需要在讲解教材内容之后进行单独辅导,确保其能够掌握基础知识。

2.2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为了保证初中教师在数学方面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就需要因人而异选择差异化教学,根据划分层次的不同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自身要熟悉并掌握课堂内容和课堂目标,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这种方式确保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指导。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制定共同目标,也就是适合所有学生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制定层次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从而似的教学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2.3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要实现分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应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方法。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实际授课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气氛,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要交给高层学生进行回答,而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则要找低层学生进行回答,适中的问题则要交给中层学生进行回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气氛,使得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2.4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能使学生及时有效的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态,实现教学反馈的效果。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对相关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和矫正,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对知识充分掌握。同时,通过有效的联系,可以是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实现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2.5作业分层

作业是当前开展数学教学中重要的巩固途径。通过作业情况可以有效反应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到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分层设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对作业量和难度进行调整,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不同学生都能够获得良好的训练。实现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3.总结

分层教学的原理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实现分层划分,使得不同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得到有效训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获得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同时,因其针对强,保证因材施教得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春莉 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2]王国海 杨树才 改造“注入式”寻求“导学式”.《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第7期。

[3]周俊 肖婵婵 分层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数学研究》,2000年,第6期。

[4]李铁军 数学课“激趣”方法小议.《中学数学研究》,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