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研究

宋成 刘洋 袁聿东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新时代将工匠精神提到了新高度。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职教育被誉为技术工人的“摇篮”,高职教育要撑起培养“大国工匠”、培育“工匠精神”的重担。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它是培育和重振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关键词:高职工匠精神

引言:工匠精神从狭义方面来说是凝结在工匠个人身上的优良品质,从广义方面来说是凝结在每一个人身上的专注、创新、追求极致的态度与精神。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一文中,李宏昌认为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敬畏自身职业、专注执着工作、追求更好的产品、追求完美极致的服务,有止于至善的人生价值观。日本的秋山利辉先生在《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 30 条法则》一书提出了匠人精神培育的 30 条法则,将匠人人品培养和技术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两者合在一起培育好了才能称之为工匠精神的培育。美国亚克力·福奇的《工匠精神》回顾了“工匠精神”在美国从萌芽状态走向爱迪生时代的高峰,阐述了工匠精神的核心和实质是创新。他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具备成为优秀工匠的潜力,不仅是手艺者,还有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

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大批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更需大力培育 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人才。

1、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文中指出高职院校必须依据本地经济发展要求及自身办学特点,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做出合理定位,明确不同学校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查吉德基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及技术理性角度对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反思并强调应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人力资源开发要弃单一的技术理性思维激发学生自我成才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国家对高职教育的不断重视,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有些高职院校根据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及其影响要素的系统分析提出中国制造业多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认为实施“多种形式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可以满足中国制造业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诉求的,显然也是利于企业、个人、国家和社会共同目标的实现。有些高职院校提出“工作室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工作任务为活动中心,在师傅或者技术专家的指导下,一线技术工人通过现场讨论参与项目,积极思考等方式,获得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最终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或探究者的人才培养过程”。 有些高职院校“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职业功能为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采用参与性反馈式技能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工匠精神”。国外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模式多集中在通过校企合作及法律政策的方法实现,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学”、澳大利亚的 TAFE 模式。此外,郗永勤强调“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下,以校企合作为主,以社会培训机构、就业训练中心和国际合作培养为辅,行业提供相应支持和服务,联合培养各类高技能工匠人才”。

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3.1供给力度不强,实施积极性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筹全局的人才培养行动指南,人才供给力度不足,导致培养的工匠型人才各方面的工作实施积极性受挫。首先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宣传力度不足,没有打出工匠型人才特

色品牌。高职院校在工匠型人才培养之前没有做好社会宣传,没有很好的让学生、

家长了解这类人才。没有做好宣传工作,不仅影响学生生源数量而且很大程度上

影响学生对工匠型人才认可及成为此类人才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宣传

工作的不足,同样对学校教育改革、教师教学等方面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员工工

作热情下降,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其次,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校内自主培养

力度不足,没有进行脱胎换骨的工匠型人才培养大改革。虽然部分学校正在进行转变办学理念、加强技能训练、开设大师工作室等方面的改革,但在多数学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改革措施仍然形同虚设,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大师工作师闲置等现象屡见不鲜。所以,高职院校校内自主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实施力度仍然需要加强来促进工匠型人才培养。最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工匠型人才校外合作培养力度不足,使工匠型人才供给无“匠”可循。高职院校要使学生快速成长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人才就必须加大学校与企业合作力度,利用好企业工作平台帮助学生快速转变角色,才能真正提高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型人才供给效率。目前高职院校正是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未做好产教融合,以师带徒的工匠型人才合作培养,使高职院校供给的人才只见工”不见“匠”。

3.2认识不到位,供给生态环境受限

工匠型人才供给是适应我国未来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做强我国制造业的

内驱力,以服务育人、技能成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将承担起这一伟大的历史职责。

一方面,在调查中,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不足,对工匠型人才概念更是知芝甚

少,可见学校自身对工匠型人才缺乏充分的认识,从而不能有意识的向学生传递

何为工匠型人才的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在学校人才培养调查中,学校并没有将工匠型人才培养相关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校园环境调查中同样显示绝大部分学校并未努力营造弘扬工匠精神氛围,也未出现能工巧匠雕像及相关横幅的校园设施。职业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及未营造适合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校园文化,校风、班风等孕育精神文明成长的特殊环境。总之,供给生态受限将很大程度的影响职业学校工匠型人才培养,职业学校也自然很难发挥工匠型人才供给的主渠道作用。

3.3供需错位,供给结构不平衡

目前高职院系就业率高,但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主要原因是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及人才规格与社会需求差异性大,出现职业学校毕业生错位供给现象。企业对工匠型人才是十分渴求的,甚至企业也在为员工的流动性工作浮躁,动力、创造力、创新能力不足而苦恼。企业需要的是对工作执着,对产品精雕细琢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企业看中人才技艺水准更看中员工的职业精神。企业寿命短、

产品质量低下很大原因是缺乏一批精心踏实做事的工匠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方,虽然意识到对工匠型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但学校并不能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育方针,并不能准确的对人才需求市场做出预测,导致了较严重的错位供需矛盾。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是培育和重振工匠精神的主阵地,高职教育要想更好滴撑起培养“大国工匠”、培育“工匠精神”的重担。还需要根据新时代需求优化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优势,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把弘扬“工匠精神”从课堂转移到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叶美兰 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29-31

[2]于洪波 马立权.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8):111-112.

[3]秋山利辉著,陈晓丽译.匠人精神.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10

[4]习近平.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N].人民日报,2019.9.24(01)

[5]李克强.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提升中国制造水平[N].人民日报,2016.12.23(01).

[6]王曙东,赵菊梅,贲能军.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纺织服装教育,2021,36(02):181-186.

[7]刘凤存,徐庆俊,秦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3(01):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