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8
/ 2


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培养

邱 月

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要:舞蹈表现力是舞蹈的生命力与灵魂所在,舞蹈者除了要掌握专业、准确的舞蹈表现形式和动作规范,还应当用肢体语言将舞蹈想要抒发的情感和内涵展现出来。但是现阶段的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显然并未达到美育教学目标,学生不能够自如的借助舞蹈动作展现自我魅力与情感。基于此,现结合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实际情况,探索如何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热情,提升舞蹈表现力的途径,以期提升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表现力培养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对于美的追求与渴望更加强烈。舞蹈作为一种极具美感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给予视觉冲击,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其教育价值受到广泛关注,逐渐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成为美育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阶段学生自我情感与自我认知力逐渐形成,具备了理解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舞蹈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艺术细胞,塑造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舞蹈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进而向社会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

一、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表现力存在的问题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当下,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为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但是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在教学方式与学生认知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第一,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讲练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对舞蹈动作进行分解与示范,而学生机械的进行模仿。虽然此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的掌握舞蹈基本动作,但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舞蹈的自我理解力、感知力与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所获得的舞蹈知识与技能欠缺个人情感以及鲜活的灵魂,不利于学生舞蹈技能的全面提升。第二,学生的课堂投入度不足。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尊心较为浓重,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因担心出错出丑而不能够进入一种忘我的表演状态。由于心理有障碍,使学生不能够快速的调动自我情绪,不能够有力的控制身体肌肉,导致所呈现的舞蹈存在无力感,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羞涩的内在心理与扭捏的动作表现成为影响学生舞蹈学习的首要问题。综上所述,加快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表现力的策略

1.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力

舞蹈表现力的迸发需要建立在对于作品深刻的理解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知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并通过肢体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形成强而有力的表演感染力。基于此,教师应加强对于舞蹈作品的解析,带领学生体会舞蹈的内在美,理解舞蹈所传递的浓厚情感。我国历史悠久,民间舞蹈可谓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拘泥于舞蹈动作技能的讲解,更要传递我国源远流长的民间舞蹈文化,丰富学生的人文积累。例如,在讲解舞曲《春天》时,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舞蹈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历程,播放山东胶州秧歌的视频素材,渲染欢快明亮的氛围,让学生理解舞蹈的情感基调,为后续的技能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理解舞蹈扭的律动,线的流动,圆的呈现以及南柔北刚的差异特性。在此基础上,对舞蹈动作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所传递的情感意义,提升对于舞蹈的理解力以及把控力。

2.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

音乐是舞蹈的重要载体,二者存在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想要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感知力,促进乐感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在开展舞蹈教学之前,教师设置欣赏音乐的磨耳朵环节。根据课堂教学主题以及学生的兴趣点,融合现代化的音乐元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乐曲,如古风歌曲代表《青花瓷》,极具感染力的《黄河谣》等,组织学生进行聆听与赏析,培养学生的乐感,为舞蹈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节奏以及舞蹈动作之间的关联性。例如,组织学生聆听舞蹈配乐,并尝试数节拍,促使学生能够精准的把握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的融合点。另外,教师以不同的音乐配合相同的舞蹈动作,让学生体会音乐的节奏变化对于舞蹈情感的影响,增强学生在舞蹈中的情绪表现,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舞蹈动作准确的表达音乐情绪以及内心情感,丰富舞蹈表现层次。通过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促进舞蹈表现力的进一步发展。

3.强化学生对于形体的把控力

舞蹈是通过形体语言展现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学生对于形体把控能力的优劣是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又一重要因素。而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羞涩心理对于形体把控能力的提升造成阻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舞蹈自信,激发表现欲望,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身体张力的变化传递舞蹈情感。我国为多民族融合到国家,各少数民族具有独具风情的舞蹈,如何充分抓住少数民族舞蹈的形体精髓尤为关键。首先,教师以学生较为熟知的少数民族舞蹈为切入点,展开舞蹈形体特点解析。例如,蒙古族舞蹈《鸿雁》,教师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舞蹈视频,并提出思考问题,如蒙古族的舞蹈音乐及动作有何特点?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与分析,建立初步感知。其次,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的形体训练。例如,一些学生身体柔韧性不佳,教师可以设置相契合的拉伸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的舒展性,增强舞蹈表现张力。坚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对于形体的把控能力,增强表现欲望。

4.增强学生对于情感的创造力

舞蹈艺术是表演者与观众的情感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于舞蹈情感的精准拿捏以及自由创造能力,赋予舞蹈鲜活的生命力,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首先,教师应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积淀。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舞蹈作品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审美属性。因此,教师以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心的感悟生活、探索生活、创造生活,丰富生活阅历,提升人生厚度。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美好,体会舞蹈作品中的人地和谐精神。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入广大劳动人民群体之中,体会淳朴的民风,感受舞蹈对于劳动人民精神的歌颂。让学生理解舞蹈艺术是现实生活的直观反应,深化学生对于舞蹈教学内涵的理解。其次,促进艺术与生活的相互融合。舞蹈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机能以及内在涵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行知合一,将舞蹈感知带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在讲解中国古典舞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舞蹈艺术对于生活的启示并促使学生将古典舞的形体之美延伸至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立足生活感知丰富学生的舞蹈情感创造力。

三、结束语

舞蹈表现力是提高体现舞蹈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升,教师应通过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舞蹈基础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舞蹈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美育的重要教育职责。在素质教育视域之下,教师应重新审视舞蹈教学价值,调整教学定位,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性,采取针对、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让学生享受舞蹈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田甜.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途径[J].文化月刊,2021(06).

[2]刀英洁.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途径分析[J].戏剧之家,2020(25).

[3]殷芳园.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策略[J].艺术评鉴,2020(14).

[4]王彦春.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培养策略探析[J].艺术家,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