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互联网 +”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讨

舒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611844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进程加快,全球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而“互联网+”就给各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行业也不例外,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教育思想,迫使广大教育人员不得不迎难而上。因此,本文就阐述了“互联网+”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优势,分析了思政教育现状,并提出几点实施策略,希望高校在适应“互联网+”给思政教育带来变化的同时,带领高校思政教育思想同世界接轨。

【关键词】资源共享;实践教育;传播渠道

在高校教育中,思政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场所,而思政工作的创新对培养人才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高校大学生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重担,他们需要牢记自身的职责,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思政工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思政教育需求了,可见,只有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构建出更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才能为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奠定基础。

一、“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

(1)“互联网+”它不仅给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渠道,还丰富了思政教育资源。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是一种传播和认识工具,其功能非常强大,它的广泛性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思政教育中,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来实现资源共享,让他们在足不逾户的情况下就能“知晓天下事”。

(2)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都是老师单方面给同学们灌输知识,这种方式就让他们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在很多同学眼里,老师都是崇高的,与同学间保持距离感也是常见的。而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工具能够帮助老师来改变这样的关系,使得师生的心能够走得更近,既而解决传统思政工作中的局限性。

(3)“互联网+”可以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通俗易懂的网络文化中,使得思政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交流平台,同学们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中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比如微博,这个平台能让同学们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并去分享一些优秀的教育成果,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全面共享。而老师也能通过这些信息的阅读来让自己的工作更具针对性,既而根据同学们的需要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资源。

(4)在“互联网+”上,所有的人都有自由发言权,师生就可以利用网路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针对一些新闻热点发表观点,在发表观点时也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因为网络本身就提倡的是“言论自由”,它的虚拟性让更多的师生愿意且毫无保留的去表达自己的内心。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学难度过大

从目前来看,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思政教育课程,但都是以理论课为主,比如毛概、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学校希望通过这些内容来让大学生跟上我国发展主流,并树立正确的三观。但“互联网+”的出现,使得高校其他工作趋于信息化,但思政教育工作却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大多老师都是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不停的轮番播放相关思政教育内容,使得实践活动严重缺失,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就让教学难度逐渐增大,导致同学们对思政教育毫无兴趣可言。

2、缺乏实践平台

有数据显示,大部分高校不仅没有设立专门的思政教育平台,也没有增设鼓励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的通道。即便有些学校在校网中设置了思政教育模块,但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整个模块功能较为单一且缺乏趣味性,这就让网站的点击率无法得到提升。除此之外,一些高校为了省事,直接把社会重要新闻粘贴到网站中来博得同学们的眼球,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就让他们更加轻视思政教育,加上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实践平台的缺乏,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很难顺利展开。

3、监管不到位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学校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位,对这方面的监管工作也不到位,使得很多“腐朽”“拜金”等思想和虚假信息充斥在网络中,这与枯燥的思政教育内容相比,同学们更愿意去接受这些东西,并沉迷于网络之中。如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没有更好的监管网络和筛选有用信息,那么就很难改变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这对于我国思政教育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为此,高校应当加强对“互联网+”教育体制的监管,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三、“互联网+”背景下思政工作的实施策略

1、加强学科体系建立

不同学科设立与建设的独立性是不相同的,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领导基础上,发挥其他学科的支持作用,既而实现学科与理论共同成长。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要建立一个创新平台,吸收相关学科的优势,然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处理重大问题提供交流场所,再正确认识理论学科体系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从而对思政学科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也是把握理论学科内涵的必然要求。

  1. 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学校就要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1)创新教学技术;在教学中,从思政课堂出发,用互联网把教学内容与网络上的资源有效结合。(2)创新平台内容;一般来说,思政教育的内容其理论色彩都较为浓厚,如果教学中只是单纯的停留于理论层面,那么就会让大学生失去对思政课的兴趣。为此,老师就需要利用“互联网+”来创新网络平台上的教学内容,用同学们喜欢的、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导他们的思想。(3)认真研究舆情;大学是个重要时期,他们的三观都会在这个阶段逐渐趋于完善,但他们目前所掌握的把握世界的方式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老师认真与他们沟通,对他们的舆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

  1. 净化网络,加强监管

“互联网+”是虚拟且自由的存在,很多言论、行为在网络中都不会被约束,这就不乏出现一些素质较低的媒体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和博得大众的眼球,将隐藏在真实下的丑陋人心、人性暴露出来,比如在网络中造谣、诈骗、辱骂、人肉攻击等,让网络环境变得鱼龙混杂。因此,政府就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推进实名制,对网络中以讹传讹的不良行为视情节严重高低给予相应的惩罚。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广大网民传输积极向上的思想,并规范网络道德,从源头上净化网络,既而在提高国民道德水平的同时,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1. 加大思政队伍建设力度

为了在“互联网+”背景下让思政教育者成为“千面手”,学校就需要定期对老师展开互联网技术培训,让更多的教育者能够熟悉新媒体操作和加强对新媒介的驾驭能力,既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而作为教育者,就要不断创新、学习新理论知识、打破传统桎梏,利用“互联网+”来变革思政教育内容。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建立完善的舆论监督机制,老师在遇到问题时要立即上报并解决,发挥好领袖作用,同时也可采取强化机制,对蓄意阻碍交流、信息私守的情况予以惩戒。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政教育者在提高信息检索、分析等方面技能的基础上,达到引导大学生的目的。


结论

根据以上相关阐述和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展开高校思政工作,就要抓准时代契机,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互联网有效结合,比如加强学科体系建立、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净化网络,加强监管、加大思政队伍建设力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增强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同时,让高校思政教育能够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肖姣平.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探讨[J].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7,19(04):21-24.


[2]宁楠.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


[3]李行.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姓名:舒文;出生年份:1981年11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四川;学历:本科;职称:中级;主要研究方向:思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