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与创新的发展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4
/ 2

安徽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与创新的发展路径研究

侯韶鹏

安徽博物院 安徽 合肥 230061

摘要:江南水乡自有一番温柔滋味,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是吸引着万千学者的目光,当独具特色的安徽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相互融合,必将带给华夏民族一场全新的文化盛宴。如何实现二者的融合,如何在融合之后推动二者的协调发展,这是当代学者正在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针对安徽区域文化、江南文化的文化表现特点展开论述,分析实现二者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安徽区域文化;江南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策略

上海市在2018年5月印发的《关于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明确列为“上海文化”的三大体系。这一声明给予了江南文化足够的重视,却也引发了学者们新的思考:作为自成一脉的文化体系,“江南文化”是否具备与其他文化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可能?当同样柔婉、绵长的安徽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相互碰撞,新的文化时代已经拉开了帷幕。

一、安徽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表现特点论述

(一)不断发展的江南文化

江南,这一关键词在影视剧与文化作品当中并不陌生,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体系,江南文化自成一脉,延续百家之长,又在自身的文化结构中构建了新的文化模式。由此一来,江南文化大有包容共存之意。目前学界公认的江南,多指的是“明清江南”,即环太湖区域的“水乡江南”与皖南徽州的一府六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底蕴,为江南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千年前的吴越文化构成了江南文化的主要根骨,随后衍生而来的徽文化、海文化化作了江南文化的骨肉,使得江南文化在柔婉之中多了一种刚强之美。在政治上、文化上、人文精神上,江南文化丝毫不输于其他文化体系,并在与经典中原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转型发展[1]。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宋元时期登峰造极的园林工艺,山水诗、田园画,江南文化加快了地方文化体系的生成,甚至对宋代士大夫的崛起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教兴盛,精致典雅,这便是江南文化的最大特点。

(二)独树一帜的安徽文化

安徽文化是江南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江南文化的骨肉,安徽文化与江南文化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一方面,安徽文化是自成一脉的文化体系,从“魏晋江东”“唐宋江左”的有关论述当中,安徽文化是神秘的,它继承了老庄文化、建安风骨等文化理论,是对中华文化的承继。随后而来的“考古江南”活动,证明了长江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典的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相互呼应,传承了千年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安徽文化富有更多的烟火气:市场化的大潮为徽州商贾文化打了一场“翻身仗”,终于改变了“商人重利轻别离”的尴尬局面;亳州、涡阳、蒙城的建安文学先后发迹,为江南文化版图的扩张提供了新的灵感。就文化体系来说,安徽文化始终没有脱离江南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一种存在于文化血脉当中的联系,并不是一种约束。安徽文化在江南文化的带动下不断前进,这才是事实。

二、安徽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一)调整文化定位,消除文化隔阂

安徽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当中的璀璨明珠,面对二者之间的从属关系,要实现其融合创新发展实非易事。抓住文化体系的不同表现特点,解读文化的核心内涵,才能为文化的融合、创新创造新的契机。在尝试融合安徽区域文化与长江文化的过程中,要抓住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互动,重新掌握文化定位,宣传文化体系与文化历史,用文化去映照文化,展现文化之间的联系性关系。

以安徽区域文化中的皖江文化为例,皖江文化指的是“长江安徽段流域文化”,是在历史的传承中遗留下来的文化概念,以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为起始点。在尝试融合、发展安徽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过程中,可借助更大的文化框架来落实文化体系的宣传工作:如以荆楚文化为切入点,展现古典文化的历史韵味,随后将文化研究视角转移到江南文化、安徽区域文化当中,确定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从属关系。安徽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存在联系性,这一结论将吸引游客、学者的注意力。有关单位可尝试将两大文化体系中,相似的文化作品、文化思想展示出来,如江南水乡的“田园诗”,安徽文化中的“黄梅戏”,感受两大文化体系当中的雅致韵味,改变安徽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泾渭分明”的现状[2]。推动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过程中,要抓住应该从相应的文化体系、文化素材入手,以消除文化隔阂为首要目标,构建全新的文化发展模式。

(二)保留文化特色,尊重原始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某一文化体系要向另一文化体系作出让步。保留不同文化体系的特性,在展示文化本身神韵的同时,带动相关文化向另一方向靠拢,也能够有效加快文化的融合。为形成研究合力,要保留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化特色,在传承原始文化的同时,沿着文化的基本价值探寻融合创新发展文化体系的新思路。

江南文化以精致典雅、雅俗共赏为基本特征,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和城市文明。而在安徽区域文化中,皖江文化与江南文化同属于长江文明,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似性特点。文化部门、旅游部门可尝试借助不同文化体系所拥有的文化特色开展文化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探索之旅。如借助皖江文化,推广宣传江南文化。以江南文化中的“雅俗共赏”为例,这种起源于商品经济的文化经营模式改变了地方文化的定位,用商品创造价值。而在安徽芜湖文化中,地方商贾的崛起恰好与江南文化的“雅俗共赏”相互对照。在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可尝试通过创设“文化商业街”“文化古巷”等方式来宣传相应的文化体系:以地方文化为切入点,感受芜湖商贾的精明,江南贸易的繁荣。保留文化特色,适当延长文化融合的时间,让文化体现出新的价值。

(三)打造地方品牌,适应发展需求

现代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常态,要将安徽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起来,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就必须重视地方文化的品牌效应,用文化带动文化,打响文化宣传战,打造全新的文化品牌,将文化系统的构建落实到不同的层次当中[3]。旅游单位、文化部门要合理选择切入点,重新选择文化意象与文化驱动方式,推动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

如江南水乡经典的“水文化”,在诗词、田园画等角度对其进行宣传,营造唯美飘逸的意境,加深群众对于江南文化的理解。而在尝试融入安徽区域文化的过程中,则可以重新选择意象,建立全新的文化传输模式,如安徽合肥巢湖的“水元素”,可将其纳入到“水文化”这一文化体系当中,形成品牌效应。而芜湖的“网红打卡地+机器人+美丽长江”的经典IP,则可以视为现代审美与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发现文化,解读文化,将文化体系转化为地方的“名片”,文化才能更有价值。

结语:

安徽区域文化与江南文化之间的融合、创新发展并非一夕之功,在尝试构建全新的文化模式、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应该从消除文化隔阂、构建文化沟通新模式等角度入手,加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联动,实现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立勇.文旅融合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刍议[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05):28-35+48.

[2]张宁,孙秋香.弹好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协奏曲”[J].群众,2020(18):15-17.

[3]夏雪飞.当代江南文学与江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与方法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20(02):2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