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学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6
/ 2

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学干预

石卫清

绵阳市中医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学干预。方法:抽取近一年内(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吞咽障碍患者(40例),采取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前者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后者则是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营养学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营养学干预后,其营养状态改善明显,Hb、ALB、PA指标水平分别为(113.16±4.37)g/L、(40.15±1.52)g/L、(265.33±8.02)mg/L,反观单纯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情况则相对较差,Hb、ALB、PA指标水平分别为(105.22±3.28)g/L、(36.41±1.25)g/L、(235.10±6.12)mg/L,组间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经营养学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的几率较低,腹泻1例,占比为5.0%(1/20),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改善,而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情况则相对较差,腹泻、电解质紊乱及感染分别有2例、3例、1例,占比依次为10.0%(2/20)、15.0%(3/20)、5.0%(1/20),组间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结论:针对吞咽障碍患者而言,营养学干预的落实,有利于纠正营养不良,进一步促进其整体治疗效果的提高。因此,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就需强化营养学干预,相关医务人员要进一步认识到营养学干预对患者病情恢复的重要性,丰富营养学相关知识,重视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分析,基于患者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合理的展开营养支持,补充患者机体所需营养,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以到达预防相关并发症,缩短患者病程等目的,为康复治疗效果提供保障。

关键词:吞咽障碍;营养学干预;效果

吞咽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并发症,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以无法正常摄食为主要特征,在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也不利预后效果的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受不能进食的影响,患者往往会出现营养不良症状,影响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对此加大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营养支持的重视度就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主要就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学干预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近一年内(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吞咽障碍患者(40例),采取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其中,对照组的男性患者占比较大,男女比例为13:7,年龄区间为53至77岁;观察组的男性患者同样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2:8,年龄区间为40至76岁。纳入标准:符合吞咽障碍临床诊断标准,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精神异常、资料不全者。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前为患者及家属讲解了有关内容,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患者的一般资料予以对比、分析,呈现的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即落实健康宣教,促使患者及家属进一步掌握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法、相关注意事项,合理指导患者的饮食计划及康复锻炼等;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前提下予以营养学干预,主要内容:(1)肠内营养:采用间歇管饲。对病人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对,这里主要采用姓名+住院号联合核对,随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观察病人口腔、鼻腔情况,了解病人病情、意识状况,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洗手、佩戴口罩,准备流质食物、温水、胃管,调整病人体位,让其处于较为舒适状态,对胃管进行检查,从病人口腔部位插入,该过程动作需轻柔,同时留意病人反应,嘱咐病人放松,根据指令进行配合,若发现病人存在异常情况,如呼吸困难、咳嗽等,应停止插管动作,必要时可将管拔出,稍作休息后再进行插管。插管完成后,需对导管的位置进行确认,将导管外端驶入水中,未发现连续气泡溢出,引导患者发“yi”音,声音清晰。随后便是导管的固定、注食,注食过程中,可用50ml灌食器向营养管内缓慢注入无渣流食,量约250~500ml/次,置管4~6次/d,其中食物2~3次/d,水或营养果汁2~3次/d,温度38~40℃。(2)吞咽功能训练:在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时,医务人员应充分发挥指导、协助作用,可通过刺激口腔舌根,抑或是咽喉壁的方式增强相关器官的敏感性,并落实口面肌群、下颌、呼吸及进食等训练,旨在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3)摄食训练。摄食体位:让患者取躯干屈曲30仰卧位,头部前屈,用枕垫起偏瘫侧肩部,头歪向健侧。食物形态:本着先易后难原则进行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是密度均一、有适当的粘性、不易松散、容易变形、不易在粘膜上残留,如菜泥、果冻、蛋羹等,同时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一口量:最合适于吞咽的每一口的摄食量,正常人为20ml左右,但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先以3-4ml少量试之,然后酌情增加。定速:指导患者以均匀的速度摄食、咀嚼和吞咽。吞咽残留食块去除训练包括吞咽训练、数次吞咽训练,点头样吞咽训练、侧方吞咽训练。选用餐具:勺子面应小,不易黏上食物,勺柄粗、长度要适宜。综合训练:包括肌力训练、排痰法训练、上肢功能训练、辅助用具选择与使用、食物的调配、进食前后口腔卫生的保持

[2]

1.3观察指标

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实施不同干预后,要注意患者的营养状态改善情况,包括Hb、ALB等指标,观察其有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仔细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完成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t、X2分别应用于计量、计数资料的检验,P<0.05表示满足了统计学条件。

  1. 结果

2.1营养状态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接受营养学干预后,其营养状态改善明显,Hb、ALB、PA指标水平呈良好趋势,反观单纯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情况则相对较差,组间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改善情况对比

组别

n

时间

Hb(g/L)

ALB(g/L)

PA(mg/L)

观察组

20

干预前

102.18±2.55

34.11±1.10

203.11±8.05

干预后

113.16±4.37

40.15±1.52

265.33±8.02

对照组

20

干预前

103.15±2.60

34.40±1.12

204.03±9.00

干预后

105.22±3.28

36.41±1.25

235.10±6.12

2.2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经营养学干预后,出现相关并发症的几率较低,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改善,而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情况则相对较差,组间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对比

组别

n

腹泻

感染

电解质紊乱

总发生率

观察组

20

1(5.0)

0(0.0)

0(0.0)

1(5.0)

对照组

20

2(10.0)

3(15.0)

1(5.0)

6(30.0)

  1. 讨论

在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实施药物、功能训练等的治疗手段,效果往往难以达到理想化。有研究指出,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接受肠内营养支持,不仅可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且还能加快肠道蠕动,这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强患者免疫力起着积极的意义[3]。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致残率,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想要有效确保营养学干预效果,在此期间就需合理指导患者展开吞咽功能、摄食训练,以加快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增强患者自主摄入营养物质的能力,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4]

通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接受营养学干预后,其营养状态改善明显,Hb、ALB、PA指标水平呈良好趋势,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较低,反观单纯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情况则相对较差,组间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说明,针对吞咽障碍患者而言,营养学干预在纠正营养不良、预防并发症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董宿利,平付敏,付继京,等.不同胃肠营养支持方式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20,42(11):1695-1697,1701.

[2]张秋,王玉龙,方锐,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康复,2019,34(9):461-464.

[3]方少凡,胡文龙,黄东健.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与全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1):98-101.

[4]夏结婷,李亚洁,张莉.营养干预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病案,2018,19(7):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