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2

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黄俊义

新疆巴州文化馆

摘 要:千百年以来,意象造型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造型形式,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面貌而独立于世界画史之上,大放异彩。在传统工笔人物画当中,人物身体比例、面部轮廓,构图等方面主要体现在不同形式的“线”的运用、色彩的铺陈、平面化的构图和“以形写神”的元素之上,强调中国传统绘画特色和我们民族的审美特征具有极其夸张的造型元素的产生,都是缘于画家的思想情感而形成。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现代工笔人物画的造型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外国文化的交汇演变而成的。本文主要通过以传统与现代工笔人物画比较并进行分析其造型的不同。

关键词:传统工笔人物画:现代工笔人物画;造型研究

一、工笔人物画的由来

工笔人物画作为一个有三千年历史的古老画种,它是中国绘画之原发形态,工笔画又名“细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传统渊源的一种形式与“写意画”相对要求“有巧密而精细者”特点是工整细致,工笔人物画早在西周帛画中就出现在了世人面前,它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传统工笔人物画在中国古代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以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色,熠熠生辉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一画种在魏晋时期被称之为“丹青”,至隋唐称之为“重彩”“工笔”一词至清代才出现,而被沿用至今。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以线措勾画作为造型手段的绘画手法。工笔人物画通常可分为历代圣贤仙佛僧道.叙事人物、老幼妇儒等题材。

作为中国画原发形态的工笔人物画,它的主要框架就是人物造型。工笔人物画造型有过晋唐的辉煌,也经历了明清的衰落。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人物画是湖南长沙出十的《御龙人物终》和《龙凤人物图》这两幅帛田,《龙风人物图》据说是为了表现墓主人灵魂被龙凤指引升天的形式整幅作品以线条为主简洁有力画面极具表现力说明工笔画在当时已成型。

到了汉代人物画技巧渐渐趋向于写实化所表达的内容也日益广泛,考古发现的汉墓室画像砖帛画等都反映了这方面的成就。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单提出“君形”和“谨毛失貌”的绘画理论,标志着汉代人物画发展的高度。

唐代以前的工笔人物画虽然已相对成熟,但线条是比较单纯的用笔中锋圆转均匀用力,墨迹自始至终相细一致,正所谓“不可见其盼际”。当时的画家在这种单纯中创造了多彩的绘画手法,具体在绘画技法层面展现为笔法方面兼有“高古游丝”式线描和没骨”式平涂;设色方面有白描形式,有兼施淡彩的,也有较为浓重的颜色平涂。例如,东晋画家顾恺之作品《女史箴图》与《洛神赋图》中以线造型,强调“形神兼备”这一理论。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记载.顾恺之画人物或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顾恺之的这段言论主要是讲人物画的重点是表现于人的神韵,而通过画人的眼睛即可实现,为后人的人物画树立了典范。而他以线造型的表现手法,在佛教艺术传入后,不断融合外来的技法如设色和晕染方法,由用线表现转为用面表现。梁代画家张僧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阎立本则深受他的影响。唐代裴孝源在《贞观公私画史》中提到“阎师张,青出与于蓝”。盛唐之后,“绮罗人物画”出现,画风不仅纤细工整,而且画家擅长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代表画家有张萱、周昉,吴道子等人。其中吴道子更被后人尊为“画圣”,他所创的“兰叶描”线条状如兰叶,所绘衣纹褶皱十分飘逸,故被誉为"吴带当风”。张萱、周昉善于描绘现实生活,塑造了典型的唐代雍容典丽的女性形象。如《虢国夫人游春图》、《挥扇仕女图》等多幅画作,作者以细腻的笔调刻世了贵族女性悠闲的生活,是中国工笔人画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唐末到五代是人物画承前启后的时期,工笔人物画名作辈出如《韩熙载夜宴图》、《重屏会棋图》、《文苑图》等,画风内敛,精细完美,人物精神面貌刻画尤为注重,发挥了工笔人物画传神的高超技艺,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了元代,鱼山曰:“元季人士亦借绘事以逃其名,悠然自适,老于林泉矣。”此便成为士大夫画家的生活写照。绘画作品以梅兰竹石,山水题材为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日益减少。人物画代表画家为赵孟頫。因前朝工笔人物画在民间得到较好的继承与发展山西芮城永乐宫壁画敦煌石窟壁画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

明末作为封建社会的晚期,在绘画上倾向于复古。画家曾鲸在工笔人物画上有着巨大贡献,其《王时敏像》、《张卿子像》等作品中人物面部轮廓极具写实意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明末人物画家当属陈洪绶,他潜心钻研晋唐宋元以来诸家风格:工笔人物画法师承李公麟,用线纤细,造型夸张,辽拙高古,别具一格。

清代工笔人物画在内容,方法等方面与前朝并无太大变化,但也有一定特点。如任伯年曲作《群仙祝寿图》,画面或多或少受西方绘画的影响,设色方面受到了水彩画的影响但又别具特色。自清末民初,人物画日益衰败,工笔人物画逐渐萎缩。

为开辟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新道,路徐悲鸿等一代青年画家跨出国门,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但民国时期国事艰难,工笔人物画并没有很好的发展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稳定,工笔人物画也逐渐有了好的外部条件,并在长期的沉默中爆发。从传统中获得启迪,在现实生活中收集绘画素材,从国外优秀作品中吸取精华,使得工笔画创作生机勃勃,新人裴出。

二、传统与现代工笔人物面造型特点分析

传统工笔人物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之一,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演变出一套严谨的绘曲规范体系和鲜明独特的造型特征。

东晋曲家顾恺之曾提出“不似之似”的著名论点,阐明了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以及“形”与“神”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所谓“不似之似”明初曲家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便有所解释:“东坡此诗盖言学者不当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也。然而神游象外方能意到圆中今日或寥寥数语,自矜高简,或重庆叠屋,动日不求形似岂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黄宾虹也解释到:“貌似尚易,神似尤难,东坡言徒取其形似者犹是儿童之见。必于形似之外,得其神似,鉴赏。故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造型是以勾勒线条为主的,这必然导致画面趋于平面性。因此忽略光影效果,把重心放在形体的基本结构上,形成了高古游丝描、铁线描、战笔水纹描等技法,后人把它们归结为“十八描”现代工笔人物画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无论是用线还是设色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西方绘画艺术的思潮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当代人物画及线条的探寻,当代画家们为中国人物画注入了西方绘画色彩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文化气息于工笔人物画更多元化的现代语汇,使线条当中具备不同的个性皆异的时尚味觉。此时,空前活跃的创造空间打破了历史领袖群伦的中国工笔人物画件局面,不断创新使工笔人物画的线条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进入千峰竞秀的飞跃发展时期。

  1. 结语

工笔人物画实际是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经过历史上无数画家和民间画工长期创作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面貌。现代工笔人物画家不仅仅从传统工笔人物画中汲取养分,还从剪纸、皮影等民间美术中获取营养,感受艺术最淳朴、最直接、最强烈的自然之美。几干年来,古人为我们留下丰富的,可以借鉴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必须加以重视.借鉴。在不抛弃古代传统勾线造型的同时,又要结合西方的一些造型理念手法,发扬“法古而不泥古”“帅意而不师迹”的精神,去其糟粕,取其精髓,就像潘天寿所说:“学田时须懂得古人理法,亦须懂得自然理法,作画时须舍得了自然理法,亦须舍得了古人理法,即能出人头地,为画中龙矣。"以传统造型规律为基础,结合时代审美意识以及自身对知觉对象的体会与感受去创作表现。创作实践让我更加意识到:作为绘画语言的造型艺术,画者应在继承优秀传统上创新,赋予它现代意义的精神内涵,在对传统工笔人物画形式语言的学习借鉴中,汲取民间美术造型的精髓,为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寻找新的灵感打开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周晋、工笔人物画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0.

  1. 梁文博张荣东积淀与交融[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