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思维在“动”中飞跃——用好“眼,耳,脑,口,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4
/ 2


让学生思维在“动”中飞跃

——用好“ 眼、耳、脑、口、手” ,提高小学 数学课堂效率

吴银军 朱婷婷

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 江苏 淮安 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启英外国语学校 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都能成为身心健康、具有真才实学的合格社会公民。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耳、眼、脑、口、手在课堂中充分活动起来,学生个体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由此,笔者想到,在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动耳、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等活动,就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习内驱力的形成及学生自我主动的发展。

一、动眼——凝聚慧眼,在观察中迸发思维灵感

“观察是学生的触觉”,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苏教版教材中,为了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在许多地方(特别是主题图、习题插图)都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场景,但是,它们毕竟是静止不动的,学生从中不能清晰地看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的双眼真正地动起来,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让静止的画面也活动起来。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时,教材上出现的是这样的一幅情境图:四个鱼缸,前3个鱼缸各有6条鱼,最后一个鱼缸只有4条鱼。根据情境图,学生很容易列出3×6+4的乘加算式,相反,对于乘减算式4×6-2,部分学生却很难理解,于是,我变活教材,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让学生观察:最后的鱼缸里原来也是有6条鱼,后来送走了2条,动画一出,学生顿悟。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时,对于一些难点知识,需要教师能够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灵感。

二、动耳——“洗耳恭听”,在倾听中学会思辨

倾听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素养。小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学会倾听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听老师讲课,仔细听同学发言,同时,在倾听他人表述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积极思考,及时吸收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别人的意见中有异议或疑问的地方,要积极主动、委婉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准确、更加合理、更有深度。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其中诸如“因数”、“倍数”、“奇数”、“偶数”、“素数”、“合数”、“质因数”等概念性知识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不少学生常常在对一些概念性语句作判断时出现错误。比如像“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一个数的因数也是这个数的质因数”等等这些判断性语句,如果学生在听教师表述时不能做到仔细倾听,就会忽视其中一些关键的字词,从而影响学生的判断。

三、动脑——开动脑筋,在思考中发展解题能力

数学是一门思维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思维高度发展的黄金阶段,小学阶段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数学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如何让小学生在整个六年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和提高,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件大事。鉴于此,笔者认为,需要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动他们的大脑,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立体图形的体积整理与复习》一课时,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和一个空的圆柱形玻璃杯。首先,在课的一开始,我就问学生“看到这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很快就提出了“这个瓶子装了多少毫升的水?”这个问题,看得出来,学生的问题指向非常明确,直接“戳中要害”——引出容积与体积这两个概念。接下来,我继续问“你能通过直接测量的方法计算出这个瓶子中水的体积吗?”学生继续思考,很快就有一位学生举手回答“可以将瓶中的水倒入到一个长方体或者圆柱形容器中,再测量相关数据,然后再计算”,我立刻追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他学生很快想到“因为瓶子的形状是不规则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并且体会到了数学当中的一个重要解题思想——转化思想的应用价值,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当遇到此类问题时,学生便很容易想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从而很快作出解答。

四、动口——大胆说话,在表达中提升思维水平

动口是指学生要和教师之间、和同学之间学会交流,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用口表述自己对一类数学问题的看法,可以将其思维过程外显,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乐说。

例如,在教学20以内加法“9+5”时,教师就可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会说先把9凑成10;也有的学生说先把5凑成10;还有的同学说是数到9后,再一个一个往上数……在表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五、动手——运动双手,在操作中体会知识建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想象,是促使学生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在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时,我从学生熟悉的钟面入手,让他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在转的过程中直观地感知角是有大有小的。接着让学生动手把两根硬直条钉在一起,做成大小不同的角,在与同桌比一比的过程中,发现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更准确。最后,学生通过用自己准备的纸扇、剪刀打开和合拢,感受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实践,在教学中有没有让学生的“耳、眼、脑、口、手”充分发挥作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还需要我们教师去不断思考与努力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但只要我们敢于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一定会寻求到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我们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赵徽,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3]吴正宪,王彦伟,韩玉娟.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