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焦辨证体系论治气道高反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3
/ 2


由三焦辨证体系论治气道高反应

姚家勇 张春 杨光济 赵芳 王君君 杨润 段润章 *通讯作者

大理州中医医院 云南大理 671003


摘要:气道高反应几乎在所有的呼吸系统疾病中都会并发,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其发生原因西医目前尚未完全探明,治疗上应对手段极其有限。而作为一个非器质性的病变,中医药完全可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现今许多临床医师针对本病常囿于止咳化痰,本文梳理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诊治温病上焦病的“起手三法”,以拓宽气道高反应的临证诊疗思维。

关键词:咳嗽;气道高反应;温病学;

0前言

气道高反应(AHR)是指气管、支气管对于多种刺激因子表现出的非特异性(非过敏性)的过度反应。其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探明,在呼吸科的临床中,是一个常见而不易妥善应对的问题。许多过敏性鼻炎、慢支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扩、哮喘、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患者(尤其儿童、中老年或体弱患者),在及时治疗,病情控制后,仍然存在由AHR引起的以气道功能异常为核心病理变化的症状,如程度不同、持续时间不等的发作性乃至持续性咳嗽,多见刺激性干咳或咯白色稀痰,或咽痒不适、胸闷、喘促等。此时辅检如氧饱、血常规、痰液病原菌筛查等多可为正常,单纯使用解痉止咳、稀化痰液等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常疗效不佳。AHR核心病理学变化,主要是气道痉挛、粘膜肿胀、神经调节失衡等功能性为主的改变,而中医对于非器质性疾病,时常有着“覆杯而愈”的神奇效果,但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不乏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百治不效者。中医以医理统摄临床,效与不效皆当探究其理,兹以临床结合文献提出一些看法。

1.AHR中医治疗的复杂性

多数AHR在中医范畴内可辨病为咳嗽,多归属于功能性病变,但中西医结合施治效果却不理想,这是有着深刻内在原因的。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面对疾病切入角度也不同,但只要真正严肃的进行研究,由于研究对象相同,且同属于医学范畴,时常会遇到相同的问题。俗语有云“咳嗽咳嗽,医家对头”,早在《内经》便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实质上在中医辨病、辨证体系内,AHR亦有着类似西医发生原因多样、涉及病种广泛的认识。

咳嗽的病因病机多样,但直接病机责之肺气不宁。《灵枢.九针论》言“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后世由此出“肺为华盖”之说,除其形质、位置外,这种说法的根本在于肺主气,一身之气尽统于肺,又司呼吸,肺气不畅则呼吸不宁,其所司所主,皆如“华盖”一般在上而有威仪、护卫之能。“气”作为人身化形之源头,在后天形质中,因其无形易动,反而成为了最容易受到外邪影响,病机变化最为繁杂的一部分,此亦可为“肺为娇脏”之说注脚。

其次人身气机以和畅为要,总言之则人身后天之气由五谷精微而来,自中焦脾胃生发,上奉心肺,成血化气,充营和卫,下归肝肾,以实筋骨。在这一大循环中,肺吸入清呼浊,一脏而兼有升降之职,即是中焦脾胃升降的延续与助力,又是下焦肝肾命门气机生与藏的重要组成,此即“相傅之官”的职能体现。分言之则上中下三焦、五脏六腑各为一小循环,但皆离不开气化与气机运动,中焦受纳之清气由肺朝百脉,化而为血、津液,濡养人身。又《直指方·血荣气卫论》曰:“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各脏腑之循环莫不由肺“制节”之功出。

综上所述,咳嗽之直接病机乃肺气不宁,但肺气之升、降、出、入既影响着一身之气机,也相应的十分容易受到其他脏腑病变以及外邪的影响,故AHR的辨证论治,决不能仅仅着眼于肺,而当综合患者全身状态,四诊合参,这也决定了其辨证的复杂性。

2. 三焦辨证体系方证举隅

清末医家吴鞠通继承前人六经与脏腑辨证体系的思想,以三焦配合卫气营血,一纵一横以成体系,其《温病条辨·上焦篇》[1]总以太阴为纲,以邪气分类,卫气营血体系为目,列出具体方证,极为细致的解析了肺之生理病理变化,若能仔细研读,定能促进AHR的临床诊疗效果。其太阴温病的“起手三法”又尤为重中之重,本文先就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三方证剖析。

桑菊饮主治为“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囗渴或不渴而咳”的太阴温病,其中“咳”是主症之一。立方之法多从两个方面考虑,其一为《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说,吴鞠通解说桑菊饮时言“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可参考理解本方方意。其二乃选药组方时的“倾向性”,宗的是喻嘉言“芳香逐秽”之说,即其《尚论篇》中所谓“古人元旦汲清泉,以饮芳香之药;上巳采兰草,以袭芳香之气,重涤秽也”。本方中主要指薄荷、双花两味药,此外连翘也具有辛味,可视为广义的“芳香”。吴鞠通言此方“用东垣清心凉膈散”,然考据东垣书中不见凉膈散。唯《景岳全书•古方小阵•痘疹诠古方》[2]中卷六十三载“东垣凉膈散”,方由黄芩、连翘、薄荷、桔梗、竹叶、栀子、甘草组成。今日所言凉膈散多为刘河间之方,其组成则为连翘、山栀、大黄、薄荷叶、黄芩、甘草、芒硝。本方在沿袭古人的基础上,加减思路主要是减轻了苦寒之性,以适应于“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的需求,并且掺入了芳香之品。

银翘散主治与桑菊饮类似,但证候有细微差别,组方亦有变化,故一称“辛凉平剂”,一称“轻剂”。银翘散中连翘与银花皆用一两,但配伍了辛温的荆芥穗与淡豆豉;桑菊饮中没有辛温药,但其辛凉药用量皆不过一二钱。对比症状可以发现,在太阴风温主症基础上,银翘散证特点为“但热不恶寒而渴”,桑菊饮证特点为“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二者病机其实相似,只是桑菊饮证较之银翘散证有着肺气失宣较为明显的特点。吴鞠通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这里的“轻剂”之轻,似不当理解为寒凉之程度,而是用药剂量轻、性味薄之“轻”,以使其能入肺。

白虎汤在《温病条辨》中主治“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较诸《伤寒论》原方,吴鞠通将其作为温病初期,邪在上焦手太阴肺的开首三法之一,扩展了其应用范围,不仅用于阳明热证,将该方用于治疗太阴肺热证。盖本方君以石膏,石膏本身两清肺胃,且以清气分热为主要功用,这个发挥是较易理解的。且本证病在上焦气分,卫分证特征为邪气流连体表,气分证则邪热弥漫多脏。前辛凉平剂、轻剂讲究“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但病程至此,已经有传经之势,又必须先安将受邪之地,故以两清肺胃,兼能甘润的石膏、知母的配伍来治疗。

总之,AHR的辨证治疗,决不能一味堆叠止咳化痰之药,中医学典籍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中,治肺大法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其次则用药善体肺脏生理特点,重视气机的宣降,并配合芳香透发之品,是极为难得的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吴鞠通医学全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清)吴瑭著], 1999

[2]景岳全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明)张介宾著,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