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5
/ 2

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观察

郭隆辉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青海 西宁 430074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干预对高危婴儿预后的影响,并为早期干预和高危婴儿的治疗提供证据。方法:将280例高危婴儿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干预组,分别为140例和正常对照组(110例)作为正常儿童,干预组从新生儿开始进行早期干预。他接受了定期的身体检查和智力检查,在校正了18个月的怀孕后,根据临床诊断和Gesell发育量表,发育检查确定了运动发育的结果。结果:早期综合干预后高危儿童的智力和运动发育水平显着高于非干预组,早期综合干预后高危儿童的后遗症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组中,与正常儿童对照组相比,高危儿童的智力发育,运动发育水平和后遗症的发生率在统计学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经过早期的综合干预,高危儿童的智力和运动发育取得了显着进展,有效减少了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并改善了儿童的生活质量。早期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值得积极推广。

关键词高危儿早期综合干预

言:通常情况下,高危儿都能健康成长,但根据损伤部位和个体差异而言,高危儿的生长发育指标常落后于正常儿童远期则会出现相关的代谢性并发症,神经发育受损的风险也常高于正常儿童。高危儿的后续发育问题不仅影响婴幼儿的自身成长与生活质量,也影响其家庭结构,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有280名在分娩过程中有高危因素的高危儿童被送入某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并返回儿童康复部进行全身运动评估。根据父母的意愿分为早期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每组140例,正常对照组110例。儿童的高危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和严重感染。在干预组,非体重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婴儿的性别比,分娩方式,胎龄,出生体重,母亲的生育年龄,教育水平和生活环境在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

1.2 方法

干预组的儿童在儿童康复部门接受了早期的全面干预,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训练,运动功能训练,姿势诱导训练,水疗,每天1次,每天20-30分钟,每次5天。(1)视觉(彩色球,图片卡),触摸(触摸),听觉(说话,背景光音乐,铃声)和其他刺激和触摸,婴儿运动等。(2)运动功能训练:头部控制训练遵循孩子的运动发展规律进行训练,包括翻转训练,坐着和爬行训练,站立步行训练,双手精细运动训练以及眼和口协调能力。在运动功能训练过程中,例如对手和四肢的训练中,治疗师鼓励儿童积极参加训练,调动儿童对训练的热情,并调动儿童大脑的兴奋性。(3)姿势诱导训练:诱导儿童正常的扭曲和不安运动,并改善儿童的异常姿势和运动方式。

1.3 评估临床疗效的标准

在18个月时,根据Gesell发育量表对孩子进行了评估,并计算了五个功能领域的发育指数(DQ):总运动,微运动,语言,适应性和个人社交行为。根据DQ值确定儿童是正常还是发育不良,根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脑瘫康复指南》进行诊断。普通运动(GM)评估由经过专业培训并具有GM评估证书的医师完成,而脑瘫诊断则由临床医生完成。

2 结果

2.1 3组大运动发育情况评估比较

使用婴幼儿运动量表评估了体育活动,加权组的体育活动发展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体育锻炼发展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P>0.05)。

2.2 3Gesell婴幼儿发育量表评估比较

在Gesell婴儿发展量表上对三组儿童进行了一年半的测试,发现干预组中的高风险儿童在五个主要能量区中的DQ值较高。非干预组的患者及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早期干预组的高危婴儿与治疗后的正常对照组之间在统计学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

3 讨论

针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随机试验有很多,但仍受到现实因素的限制。临床随机试验的重要条件就是各亚组之间具有可比性,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出发,许多对照组成员最后都进行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干预效果的评价产生一定影响。我国学者大多依据高危儿的发育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干预措施。若出现姿势异常、运动落后者转诊至专业的康复机构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根据临床的康复评定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运动指导,利用神经促通技术,采取体位控制,调整肌张力,促进残存反射的消失,抑制异常姿势与动作模式,引导正常运动模式的发生与发展。手法常采用神经生理学疗法中的神经促通技术,比如Rood疗法、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法、Vojta疗法等。随着对感觉统合研究的深入,有人将感觉统合加入到了高危儿早期干预中,训练包括视知觉训练、听知觉训练、触觉训练和本体感觉的训练[1]。结果显示对高危儿实施感觉统合训练能显著提高其自身粗大运动功能,促进婴幼儿运动发育,为其生命健康提供可靠保证,具有重大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在此基础上改良抚触,中医推拿保健治疗,被动操也是临床常见选择。

婴儿出生后,父母会因为社会角色的转变感到压力,如若出生时有高危因素的介入,父母会产生愧疚和焦虑感。国外有研究报道,婴儿出生后一年,早产儿父母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2]。早产婴儿容易受到父母负面情绪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Benzies等提出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父母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早期干预的实施,父母针对婴儿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缓解了家人照顾高危婴儿的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早期干预计划是一项长期随访试验,在此过程中样本丢失也是不可避免的。有人对550例高危儿的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高危儿随访的失访率仍相对较高,失访原因主要来源家长的主观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家长的认知和家长的培训情况等客观因素均会影响高危儿随访的依从性[3]。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早期干预可能会逐渐发挥作用。国外已经有证据证明基于新科技的早期干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婴儿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育。CareToy是一种以智能系统为核心的专业电子玩具,诱发并促进孩子主动运动的发生与发育,在已开展的研究中展现出了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辅助高危儿父母进行以家庭为基础的早期干预。但是对干预的疗程和持续的时间并不明确[4]。现有的证据证明,早期干预介入的时间越早,高危儿的预后越好,却很少有证据证明何种比例的早期干预(干预时长、运动量和疗程)才能获得最优的成本-利益比。

总之,早期干预顺应家庭、父母和婴儿的需要。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将神经损伤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有人发表了一篇关于脑瘫早期诊治进展,明确将诊断时间提前至纠正胎龄6月龄以前。早期干预可以从NICU期间一直持续到出院后是最理想的模式,但考虑到全球临床实践的不同模式,这似乎不太可能。将家庭与医疗机构结合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促进医患沟通,加强亲子关系,确保高危儿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麻静,武兆磊,曾玲艳,刘珂.系统干预管理在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07):85-87.

[2]覃洪金,乔秋艳,张靖.超早期干预在高危新生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06):879-881.

[3]张燕娟,申骁勇.早期干预训练联合皮肤抚触对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儿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09):1684-1686.

[4]万里晴,严华茗,邓俊彪.探究社区内高危儿早期干预服务的现状及其意义[J].黑龙江医学,2020,44(0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