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能力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7
/ 2

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能力的研究

王伯超 杨冬旭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摘要:多年以来,高校一直高度重视体育教学,而高校体育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就是教学过程中应急避险能力的研究,为提高应对应急避险的防控能力,最大限度阻断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高校体育教学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中探索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同学们更健康、更科学、更安全、更有效的运动方式,从而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体育教学;应急避险;能力;研究
体育是一门关系人的生命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科,在高校中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助力形成强健的体魄和核心素养,体育教学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意义是基于学生的人体特点,将体育运动与人体机能之间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运动竞技能力、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同时,还有科学、健康、安全的运动,这就需要加强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能力的研究。本文从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角度出发,阐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应急避险的概念,并指出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的应急避险的意义,同时,提出以人为本的应急避险的教学方法。[1]
一、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是把学生作为教学教学的主体,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和地位,是体育教学的中心和目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导向是围绕学生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人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也强调了体育精神,包括体育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1.是以人体为基础的体医结合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体医结合中的以人为本体现两个层面:一是体育以人为本,通过体育运动来人的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通过以人体为基础,强化体育运动。另一方面,体育是一门运动科学,它需要基于以人为本的科学运动理念,所有运动锻炼的宗旨在于为提高身体素养及运动能力、竞技能力、核心素养。[2]

2.是体育训练要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才能更科学、更安全的完成体育训练,如运动中存在的肌肉拉伤和危险,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体运动科学为基础,融合人体运动体育学科知识,包括运动生理学和体育保健学,科学规划课程设置,同时,也要指导学生们更科学合理、更安全的体育锻炼,指导同学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应急危险自我保护和急救措施。

3.是以人为本的体育的更是一种人文精神。体育的人文精神是包括培养学生梦的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不同,体育把医学人体机能和以人为本的体育运动联系起来,主张科学运动、医学运动、康复保健、身体检测、强度测试等等。

二、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的内涵

现代社会,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强化体育教学中应急避险技能,从而应对突发事件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应急避险是指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中,出现的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环境,也包括食物中毒、车祸等等,应急必选是人体遇到紧急情况和突发恶劣情况下,根据自身积累的知识和技能,采取有效措施自救,使伤害建校的情况。应急避险包括几个因素,一个是掌握应急知识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二是身体素质,拥有健康的身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是行走、跳等运动能力。四是急救技能和心理,晕倒突发事业保持心理素质挑战突发事件的能力。[3]

三、体育教学中提升以人为本的应急避险能力的措施

1.增设课堂内容,设立应急避险课程

高校体育教育以“安全性”为前提,逐步推行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和心理素养、应急避险素养的课程模式;开设“应急避险课程知识和技能培训”。

2.转变教师职能,实现主动学习

由教师对日常训练进行指导、监督、考评,教师从传授变为指导,开展学生的角色主体定位,翻转体育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自己做到主动学习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

3.完善学习机制,规范训练流程

规范了重大事件演练机制;比如开展火灾演练,逃生演练、灭火器材的使用,科学有效的规避风险。高校训练本着科学、有效的原则,进行各个模块模拟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安全体系和安全意识,做好应急训练管理办法,加大宣传培训机制。从日常体育训练管理,加强危机管理。尤其在突发安全事件中,建立常态化的安全体系和长效机制。[4]

4.加强提升人员素养,建设思想意识

强化安全意识,建设学习队伍,提升体育素养,开展学习活动、业务专项培训、组织技能比赛,建设安全校园。

结语:学校体育教学要夯实内功,一如既往做好各项训练和学习,建立常态化应急管理管理学习和应急管理自救的安全体系保障,本文通过对高校以人为本的理解理解,阐释了以人为本和应急避险的内涵,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应急避险措施的具体办法。旨在为高校学生应急避险能力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邓若锋. 从关注生命到生命体验——从汶川大地震来反思学校体育教学[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7):41-43.

[2] 王强,闵彬彬.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

[3] 靳春菊. 学校体育应加强对学生应急避险能力的培养[J]. 体育教学,2009(9).

[4] 但艳芳. 体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 (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