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不简单,科学探究更深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2


简约不简单,科学探究更深入

何健

常熟市报慈小学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在教学中,组织教学和指导探究往往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本文提出运用结构性材料,简捷的教学环节,多媒体呈现精简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自主探究。

【关键词】 结构性材料 简化环节 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究是需要花费时间的,是需要给予学生大量时间去探索的。学生只有经历了充分的自主的探究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探究”,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然而,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往往是不足的。

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中,一般都有两到三个教学内容。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常常认为,一个内容给了那么多的时间去自主探究,其他内容怎么办?如果不花大量的时间在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实验方法与实验要求上,那怎么能保证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呢?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自主探究,就需要我们精简教学指导。

一、结构性材料,激发探究。

维果茨基把人的概念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混合思维”、“复合思维”、“前概念思维”、“概念思维”。“概念思维”一般要到青春期才能很好发展,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一般处于“复合思维” 阶段;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一般处于“前概念思维”阶段。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材料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有能力从材料中发现其意义,避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产生不必要的困难。比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本课教学重点在于: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物体重量大小的关系。在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提出问题的环节,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合适的材料,减少干扰,帮助学生尽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采用滚筒、笔袋、鞋这三种被测物体,这些都是身边常见的物品,学生熟悉,也了解它们的结构和运动特点。三者的运动方式有滚动和滑动,接触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这些特点聪明的学生一旦观察、测量就可以发现问题。再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能比较容易地发现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接触面形状结构等特点有关。

同样的探究材料在不同的时机呈现,达到的探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有时,探究材料可以在学生思考探究方法后再出示,这样更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有时,先出示探究的材料,再让学生思考和设计,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探究方案。适时地、有层次地出示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会随着材料的出示而向前推进,不但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节省了教师的指导时间。比如:《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研究“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环节。在讨论确定对比实验中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后,出示沙皮,木块等材料,学生便能结合讨论成果利用所给出的材料迅速完成设计,开展研究。而在研究“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大小之间的关系”的环节中,教师给先完成上个实验的同学直接提供木块、勾码等材料后,学生便能自主进行探究。第一个实验的材料在讨论设计探究方法后再出示,起到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第二个实验在前一个实验基础上进行相对难度低,如再用原来的顺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效果只是一般,故采用先材料再自主实验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材料指导不但保证了活动的连续性,而且给学生的自主探究留有更大的空间,使学生的科学探究不断深入。

二、简捷的环节,自主探究

从一些展示课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抱着追求完美课堂的思想,将教学环节设计得非常精美,一环扣一环,但在组织教学中这些环节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比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斜面的作用》一课,常用的设计是通过油桶搬上卡车的情景导入,引发对斜面作用的思考,然后提出斜面可能是省力的这一问题,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接着交流反馈得出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这一特点,紧接着通过观察各组实验数据,引出不同坡度斜面的省力情况可能不同,学生再进行设计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将这一知识用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虽然这样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感觉非常精美,但是如此多的环节会使得两个探究活动的时间紧张,难以引发深度思考。

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去考虑如何简化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在一个探究活动中渗透多个问题。就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斜面的作用》一课,可以将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省力情况,这一活动整合在研究斜面是否可以省力的活动中。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提供不同坡度的斜面材料使各组的斜面坡度有所不同,而其他材料保持一致。在交流反馈活动中,整理出全班各组的实验数据,学生通过观察每一组的数据,可以认识到斜面可以省力。此时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数据,便会发现新问题:各组的省力的多少是不同的。这一问题请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和展示各组的斜面,结合各组的实验数据,比较后得出坡度大小对省力多少的影响。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让探究更深入,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交流反馈可以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意识。

对于活动比较多的内容,简化环节、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尤为重要。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凤仙花开花了》一课,观察雄蕊和雌蕊的环节,具体的观察体验活动很多,但活动又是比较简单的。学生有个体差异,同一活动用时有所不同,如果按部就班一个活动一个活动的进行,教师将花大量时间用在组织教学中。由于时间不充裕,学生探究可能常会被打断,没有一个持续、连贯的观察体验,效果不理想。这里可以采用游戏闯关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第一个活动后,发放“挑战卡”,将一个个活动的要求和方法写在挑战卡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情况,完成一个活动,换一张新的挑战卡。学生活动时,教师巡查,了解学生的进度,适时辅导个别小组。这样做,不但探究能力强的小组会有成就感,能有更多的时间中进行深入的探究,而且那些存在困难的小组能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完成探究活动。

三、活用多媒体,规范探究

我们讨论设计探究方案时,常会遇到操作要领难以表述清楚的问题。这时,多媒体就可以很好发挥它的优势了。教师可以在课件中精心设计活动指导过程,使学生能直观了解操作的要领。比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用橡皮筋作动力》这一课的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这一环节,安装橡皮筋是一个难点。用语言表述,不仅表述起来费力,还说不清楚。教师可以事先录好安装录像,在播放录像时讲解要领,最后录像结束后,课件再次出现几个步骤的图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操作要领,即使没有马上掌握,学生也可以在边看图片边做的过程中慢慢学会。

在探究活动开始前,我们常要讨论探究的注意事项,有时候学生一时还想不到该注意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用最精炼的语言引导学生上台来试一试,利用投屏展示学生的现场操作,根据学生的演示,讨论存在的问题,再利用课件出示注意事项,让学生快速知晓。比如:《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中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这一内容,其中有两个注意事项:(1)怎样算缠绕一圈?(2)测量距离时怎么确定起点和终点?在课件中出示未缠绕的小车、缠绕了一圈的小车图片,加以文字标注;行驶前后的小车位置图,标上起点和终点。通过这样的课件,教师用最少的语言组织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活动,从而节省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突破了这一教学重点。同时也避免了过多的语言提示对学生产生干扰,把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还给学生。充分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发现,真正做到自主探究。

只有经历了充分的自主的探究,学习才会真正在学生的头脑里发生。让学生在充分深入的探究中逐步提高;让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真正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