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素养教育的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1
/ 2

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素养教育的策略探究



黄晓辉

大武口区教学研究室 753000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素养教育要立足课堂,把创新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选择适合学生创新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要根据不同学情的学生的知识储备、年龄特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创新素养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真活动为方法的理念,创设真实的物理情境,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启发创造性的目的。本文针对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教育的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所谓的创新素养,是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集中表现,是学生个体能力的品质。创新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创新素养内化、优化了核心素养,它突出了核心素养的实践创新部分,属于核心素养的高阶,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初中物理课程中具备了大量且趣味十足的物理学知识内容,教师应对物理课程中的知识进行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对学生开展创新素养教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探究式教学是在学习概念、规律和原理时,教师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主动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结论的一种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得到有效的摆脱,在思考中能够做到独立完成,对问题进行较好的解决。例如,教师在讲解《汽化和液化》的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从冰箱里拿出灌装饮料,一会儿饮料瓶表面出现水珠的视频,问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你能猜一下这个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吗?怎么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呢?学生会提出问题是“饮料瓶外边的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并猜测“可能是里面饮料渗出来的、熔化形成的…”,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过程,实际就是创新人格的培养过程;设计实验证明猜想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思考和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养成过程。

探究式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探究,掌握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架构,使学生可以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解决者,主体创新素养的提高者。

二、利用课堂讨论,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问题的设计,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和交流。进而对课堂教学中所要讲解的内容产生深入的理解,尤其对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好的内化知识,使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深层次。例如,学生认为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为了很好的能让学生区分压强和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可以创设一个学生分别站立在水泥地面上和沙地上,让学生观察地面的凹陷程度,并讨论,水泥地面和沙地哪个压力作用效果明显,哪次压强大。讨论后请学生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质疑。教师通过学生的交流发言,发现学生概念认识上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1.什么是压力的作用效果。2.压强的定义及物理意义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再次讨论交流,展示结果。教师总结,当被压材料相同时,我们可以用压强来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但当被压材料不同时,就不能用压强来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了。问题的有效讨论

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积极思考,使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能够做到积极的发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模型建构、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讨论交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借助“结构化”板书及“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在每节或每章学习结束后,可以利用“结构化”板书及“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本节或本章知识体现进行构建,使所学知识网络化、结构化,形成体系。结构化的板书是以单个知识点为基础,以建立知识体系为目标,充分体现各知识点联系的一种板书形式。在单元知识复习课中,若将学生的生成机制地融入板书设计,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运动和力”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以几段学生熟悉的情境为载体,如学生运动会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此视频中与物理相关的现象、并会简单的解释。教师可以先将学生随机列举的知识点有序地记录在黑板上特定的位置,再经过学生自己的交流、补充,逐步形成结构化板书的雏形,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板书内容,引导他们把章节知识的整体化。学生很快发现,原来所学的这些知识点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板书逐渐“结构化”的过程,正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建构知识过程、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养成过程。

60c3340bb6a56_html_2665843ca87a8417.jpg 维导图、概念图和知识树等,都是体现思维过程的有效工具。他们能够全面、生动地表达设计者的思维。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建构时间和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章节知识点间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形式,绘制具有个人特色的知识结构图。 如图,这是学生画的“力和运动”的思维导图,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自然会思考核心概念和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应用实例中形成物理观念。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说明建构的依据和理由。如此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落实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


结语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初期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在物理的核心素养中,物理创新能力占据着重要的比例,是初中学生素养养成中必备的,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持有重视态度,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倾向和认知中的规律进行有效结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应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同时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激发,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性的创新和学习,进而为学生在学习生涯和发展中提供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蒋道林.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163.

[2]马晓楠.探析初中物理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