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0
/ 3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沐加梅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宁洱镇第一初级中学 665199


摘要:以学为主,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课堂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拥有爱与责任;要提高个人魅力;要想办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突破难点要有巧妙的方法;课堂导入要精心设计,注意唤醒学生学习动机。

关键词:以学为主 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

以学为主,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所以,要想提升课堂实效,首先必须想办法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套路,想办法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数学教师如何才能让“死气沉沉”的数学课堂真正变得“生动有趣”呢?

一、拥有爱与责任

教育是一项需要爱心的事业。温家宝总理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就意味着责任。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把自己的全部智慧无私奉献给学生,甘做人梯。特别是数学老师,在面对学生困惑的表情时,我们应该耐心的给他们解惑;在学生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我们应该给他们鼓励并想办法让他们得到成功的体验;在学生错误百出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分析原因,调整教学策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因为爱和责任,我们决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二、提高个人魅力

首先,一个有魅力的教师,除了必须具有精湛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成为杂家,兼收并蓄。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学生时,得心应手,举一反三,旁征博引。

其次,一个有魅力的教师肯定是一位懂得幽默教学的教师。幽默教学法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意识的创造机会,让学生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使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有信心,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有一个白人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一个黑人学生:“这是几?”黑人学生低着头答:“三”,这时老师却说:“你真棒!还差两个就对了”全部同学会心的笑了,黑人学生也抬起头笑了。这种幽默加鼓励的方法我在教学中常用,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里乐而忘返。

三、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语文教育专家吕淑湘说:“有一个口号,叫做‘先生苦教,学生苦学’。都是苦,那怎么行?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绝不会好,情绪不对嘛。”

教师迈进教室的第一步,面对学生的第一个表情,跟学生说的第一句话,就决定了学生是否感到愉悦,是否能够快乐的学习,这堂课是否会生动有趣。如果我们永远绷着个脸,开口的第一句话永远一成不变,试想,有谁会喜欢这样的老师?有谁会喜欢这样枯燥的课堂?又何谈课堂效率呢?

四、突破难点讲方法

华罗庚说:“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较难讲清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教学难点,是一节课中教师教学的着力点,更是造成学生成绩差距的分化点。而一节课中难点问题处理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是判断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我的教学实践案例:“配套问题”如何列方程

“配套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经典问题,在后面的“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也常常遇到。由于题中的相等关系较为“隐蔽”,这给学生列方程求解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帮组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专门引导学生分析配套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用表格归纳出列方程的窍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题:(课本100页例1)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200个螺钉或2000个螺母。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审题,并找出题中的关键信息。

学生1:“某车间共有22名工人”,这句话告诉我们“生产螺钉和螺母的人数之和为22”。

教师:根据这个信息,我们可以怎样设未知数呢?

学生2:设应安排x人生产螺钉,则生产螺母的人数为(22-x)人。

教师:题目中还有什么信息呢?

学生3:“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200个螺钉或2000个螺母”,结合前面的信息,我们可表示出每天生产的螺钉数量是1200x个,每天生产的螺母数量是2000(22-x)个。

教师:本题的相等关系在哪里呢?

(学生沉默,有个别学生欲言又止)

学生4:(在教师的点名下起立)老师,还有一个信息“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

教师:真棒!这个信息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4:老师,我不清楚!(我环视了一周,学生们都带着困惑的表情)

教师:好吧,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然后我们再交流!

学生5:螺母数量是螺钉数量的2倍。

教师:很好,请把你的发现转化为相等关系。

学生5板书:螺母数量=螺钉数量×2.即2000(22-x)=2×1200x。

(学生们恍然大悟)

学生6:老师,我还发现,螺钉数量与螺母数量之比为1:2。

教师:对!通过比例列方程是个不错的主意,请把你的相等关系写出来。

学生6板书:螺钉数量:螺母数量=1:2。

(大部分学生表示困惑,我们怎么根据比例关系列出具体的方程呢?)

教师:根据比例的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我们可以写为:螺母数量=螺钉数量×2.即2000(22-x)=2×1200x。

教师:在做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配套问题,只要大家能够准确找出题中的相等关系,问题将迎刃而解。下面我们以A与B的配套为例来总结相等关系:

(教师给出表格,学生讨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表格填空.式子中的A表示A种物品的数量;B表示B种物品的数量。)

配套情况

对应方程

1个A配1个B,即A:B=1:1

A=B

1个A配2个B,即A:B=1:2

2A=B或A=60c1d7130d5b0_html_20b78703c383e1c0.gif B

2个A配1个B,即A:B=2:1

A=2B或B=60c1d7130d5b0_html_20b78703c383e1c0.gif A

2个A配3个B,即A:B=2:3

3A=2B或A=60c1d7130d5b0_html_2752fed475475202.gif B或B=60c1d7130d5b0_html_c36a5a1b3af41c28.gif A







练习:某机械工厂加工车间有90名工人,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大齿轮20个或小齿轮15个,已知2个大齿轮与3个小齿轮配成一套,问应怎样安排工人,才能使每天加工的产品刚好配套?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审题,并用我们总结出的方法准确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很快,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举起了手)

学生7:配套情况是2个大齿轮配3个小齿轮,即大:小=2:3。

学生8:对应方程为3大=2小。

学生10:设应安排x名工人加工大齿轮,(90-x)名工人加工小齿轮,则可得到方程3×20x=2×15(90-x)。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完成了表格。在遇到配套问题的时候,学生们能够根据总结出的方法快速准确的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去分析其它相应的信息列出具体的方程,难点就此突破。

五、用身边的人物或事件导入新课

课堂导入,是教师吸引学生有意注意,唤醒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和总结新课等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本上设置的有些导入故事或图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或者学生感觉很陌生,如果教师不根据学生实际做些调整,学生一开始就会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教学效果肯定不会理想。我们的身边总是存在着许多数学模型,总在不断发生新鲜事,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事件,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习素材,而且与学生的关系亲切又自然。教师需要提高敏感性,从生活中敏锐的发现、收集这些案例并使之成为引入的好载体。

我的教学实践案例:

  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 几何图形

课本上的文字引入为:“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文字下面是相应的图片。以前我一直是照着课本的文字和图片引入,平平淡淡的完成这一课。

后来我发现我们的教室、操场、还有学校旁边的广场,都有许多学生熟悉的几何图形,我就花时间去拍了很多照片,包括我自己的书房。我把这些照片配上音乐做成PPT,然后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处走一走、看一看!”PPT播放图片,学生马上说出这是我们的教室,这是我们的教学楼,这是我们的操场。“现在让我们走出校门看一看!”PPT播放广场的图片。“好,现在大家都走累了,请到老师的书房喝口水休息一下!”PPT展示书房图片。在同学们兴趣正浓的时候我回放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同学们说出图片中能够看到的几何图形,一堂课就在特别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效果明显好了许多。

  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 勾股定理

课本以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作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图案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的故事引入。

我这样引入:当天我穿了一条印有三角形和其它几何图案的裙子进教室,“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漂亮吗?”“我是数学老师,所以一看到这条裙子就买了,包括我家客厅的瓷砖,也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呢!”ppt展示课本图17.1-1。学生开始投入的寻找老师家瓷砖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当然,问题解决后,我微笑着告诉学生,其实这不是老师家的地砖,而是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朋友家的地砖,这个数学知识也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

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总之,教学需要教育智慧。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与时俱进!作为数学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爱上我们的数学课堂,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大教学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