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护理文献研究初探

/ 2

自汗护理文献研究初探

吴芬 杨淑萍 付倩雨 付小红 焦一鸣

江西省人民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摘要

汗症在中西医护理中特别是对于自汗的护理,均无系统而规范的护理方案,但在祖国医学特别是中医历史文献中却有着大量的有效的汗证治疗和护理经验的记载。本文基于自汗护理展开文献调查研究,首先从古籍及文献资料中搜集整理汗症及自汗的概念,分类情况出发,然后从古籍及文献资料中搜集整理汗症的生理机制、病因病机,接着从古籍及文献资料中整理自汗辩证分型情况,最后根据文献资料及前面自汗的辩证分型情况搜集整理出较为系统而规范的自汗症护理方法。

关键字:汗症;自汗;护理;文献研究

1.研究背景

汗证是临床常见症状,在中医上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导致汗液外泄的一类病症,可见各种内伤、外感疾病,它包括病理性和生理性,病因各异,可分为自汗、盗汗等[1]。自汗之名,出自《伤寒论·太阳篇》,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陈无择在《三因方》中认为“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李中梓在《医宗金鉴》一书中,对本病做了高度概括,他指出:“睡则汗出,醒则倏收,曰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者,曰自汗”。[2]

目前汗症在中西医护理中特别是对于自汗的护理,均无系统而规范的护理方案。但在祖国医学特别是中医历史文献中却有着大量的有效的汗证治疗和护理经验的记载,通过搜集查阅历代汗症及相关护理的文献资料,形成较为规范的自汗症现代护理方案,以供日后临床使用。

2. 自汗护理的文献研究过程

对于自汗护理的文献研究过程本文首先从古籍及文献资料中搜集整理汗症及自汗的概念,分类情况出发,然后从古籍及文献资料中搜集整理汗症的生理机制、病因病机,接着从古籍及文献资料中整理自汗辩证分型情况,最后根据文献资料及前面自汗的辩证分型情况搜集整理古今汗症护理方法。

2.1 汗症及自汗的概念及分类

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如天气炎热、运动、穿衣过厚、食用姜、椒


作者简介:吴芬(1981-),女,本科,护师,江西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研究方向,中医护理。课题项目:江西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科研课题(编号:2018A376)

辣、热食及情绪激动等原因引起的出汗属此现象,正所谓“天暑衣厚则腠理开,

故汗出。”(《灵枢.五癃津液别》)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证》言:“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汗病是指因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引起的以全身或局部非正常出汗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主要分类及特点[3]如表1所示。

表1 汗症分类及特点

分类

细分及特点

全身性

汗出异常

自汗

时时无故汗出,不论朝夕,动则益甚者

盗汗

睡而汗出,醒而即止者

局部性

汗出异常

头汗、鼻汗、手足汗、腋汗、阴汗(阴部汗出异常)、心胸汗(心前区汗出异常)、半身汗(身体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半身汗出)等

据其色泽分

黄汗汗出色黄,红汗汗出淡红如血

病情危重及其他

战汗

先战栗而旋即汗出者

狂汗

狂躁不宁,坐卧不安,而后大汗淋漓者


自汗之名,出自《伤寒论·太阳篇》,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陈无择在《三因方》中认为“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李中梓在《医宗金鉴》一书中,对本病做了高度概括,他指出:“睡则汗出,醒则倏收,曰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者,曰自汗”。

    1. 从古籍及文献资料中搜集整理汗症的生理机制,病因病机

从古籍文献《素问.阴阳别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举痛论》、《灵枢.本藏》、《素问评热病论》、《难经.四十九难》、《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汗证》、明.方隅《医林绳墨.汗病》、清.王燕昌《王氏医存.即汗处知其虚处》、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论汗》《灵枢.本藏》、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自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明.张璐《张氏医通》、《灵枢.决气》、清.陈士铎《辨证录.汗症门》、元.朱丹溪《丹溪心法.自汗》、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汗证》等中搜集整理汗症的生理机制及病因病机。如表2所示。

表2 汗症生理机制及病因病机

汗症生理机制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1)汗的生成,由人体阳气蒸发阴液从毛孔排泄而形成. 《素问.阴阳别论》

(2)汗的调控,汗由腠理(即毛孔)排泄,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无汗《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3)汗与津血,汗由津液所化《灵枢.决气》

(4)汗与腹脏,关系密切《素问宣明五气论》

①营卫不和《证治准绳.自汗》

②肺气不足《辨证录.汗症门》

③阳气虚衰《丹溪心法.自汗》

④阴虚火旺《素问评热病论》

⑤心血不足 明.虞抟《医学正传》

⑥里热织盛 清.郑挂《七松岩集》

⑦湿热熏蒸 清.张璐《张氏因通汗》

⑧痰饮内动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2.3 从古籍及文献资料中整理自汗辩证分型

从古籍及文献资料中整理自汗辩证分型,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自汗辩证分型

分类

特点

气虚

以汗出伴呼吸气短、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汗出恶风

血虛

睡则汗出、面色不华、心悸失眠、脉细、舌淡

阴虛

以汗出伴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虛

以汗出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弱


2.4从文献资料中搜集古今汗症护理方法

从文献资料中搜集整理的护理方法整理如下:

(1)常规护理[4],包括环境与休息,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 

(2)五倍子敷脐护理[4],护理方法:取五倍子粉5克左右用白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纱布覆盖,每晚1次,7天为1个疗程。护理注意事项:脐部皮肤有炎症或破损者不宜敷贴,敷贴后皮肤红疹而痒者暂停敷贴,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纱布绷带固定。

(3)敛汗散穴位敷贴护理[5],在常规护理法的基础上,采用敛汗散穴位敷贴.

首先制作药敷贴,采用五倍子、煅龙骨、煅牡蛎2:3:3.配伍,烘干,粉末状密封保存,敷贴是先选中脐中穴,取适量蜂蜜与敛汗散调制均匀,敷贴脐中并确保密实,外覆敷料封固,每日换药次,3d为1疗程 ,每疗程后停药 1d,再进入第 2个疗程。一般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从文献资料中查阅出,对于自汗辩证分型气虚或气阴两虚的体质状态,采用该敛汗散穴位敷贴护理能起到较好的自汗症护理效果,特别是气虚体质,采用改法要优于气阴两虚体质。

(4)艾灸[6],是将点燃的艾条置于一定的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的一种治疗方法,在自汗症护理中,也可以采用艾灸来治疗及护理阳虚自汗患者。

①穴位的选择:主穴大椎为督脉穴.手足三阳之会,可撮一身之阳气,使卫外固而开止;配穴关元培元固本,溫阳益气;足三里加强其扶正培元的作用。三者结合灸之.能扶阳益气.温肾固表,协调阴阳.达到敛汗的效果。

②体位的选择,坐卧不限

③施灸的操作,右手持艾条,点燃一端悬于穴位上,距离皮肤约2—3cm,先行温和灸 5min,再行回旋灸 15~20min,以穴位上微有热痛感为度

④施灸时间, 上下午均可,每次灸至局部皮肤红晕面积不少于5cmx5cm,时间不少于25min。时间太短,达不到止汗目的,时间太长,病人易疲劳,故施灸有效是以灸后病人自觉温热舒畅。直达深部,停灸多时.尚有余温为度。

施灸顺序,先灸颈背,后灸胸腹,最后灸四肢,依次进行。

3.讨论

对于自汗辩证分型,通过查阅中医古籍文献资料,我们把自汗症辩证分型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虚,一般以汗出伴呼吸气短、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汗出恶风为典型特征;血虚,一般睡则汗出、面色不华、心悸失眠、脉细、舌淡为典型特征;阴虚,一般以汗出伴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典型特征;阳虚,一般以汗出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弱为典型特征。

针对不同辩证分型下的自汗症状,除了进行一般常规护理外,还可以在分型下施与不同护理方法。我们文献查阅到相应的比较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比如比如气虚型自汗症患者,除了常规护理外,采用敛汗散穴位敷贴护理效果较好,从文献中查阅得知,采用该法对于阴两虚型自汗症患者也有一定效果,但效果没有气虚型效果好,那这是为什么呢?中医界常有“阳虚易补、阴虚难养”的观念,这是说明调补阳气见效较快,而滋养阴液速度较慢。是和选用的药物及配伍有关,还是分型的症型相关,这在文献中没有查阅到,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再来讨论。还有从文献中查阅到艾灸来治疗及护理阳虚自汗患者效果也较好,这个病因机制是什么呢,以后还可以再讨论。另外,对于血虚型自汗症,目前还没有查阅到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这个也有待于后续再讨论。

参考文献

[1] 郑涵.《内经》汗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山东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2] 王健. 阴虚自汗、阳虚盗汗临证浅析[J].光明中医.2008,5第23卷:667-668

[3] 艾志福. 汗病中医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湖南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

[4] 程瑶,严洁.汗证中医调护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2.8第27卷:93-94

[5] 陈文霞,薛红良.敛汗散穴位敷贴对术后禁食多汗症临床护理效果分析[J].《江苏中医药》.2012年12期:69-70

[6] 陆婉军,何丽军.艾灸治疗阳虚自汗的护理体会[J].《广西中医药》200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