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人格“ECPE”培育体系及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大学生生态人格“ ECPE”培育体系及实施策略


刘焕焕 秦剑


(沈阳工程学院 110136)

摘 要:生态人格培育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大学生人格完善的内在需要,本文提出大学生生态人格“ECPE”培育体系,从内涵、目标及具体实施策略方面加以探究。

关键词:生态人格;“ECPE”培育体系;目标;实施策略


一、大学生生态人格“ECPE”培育体系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在全球化的生态危机下,关于培育生态人格的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动力源,其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大学阶段是道德培育的黄金时期,对其开展生态教育势在必行。当前大学生的生态人格培育存在碎片化、单一化的问题,要提升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在构建完善的培育体系上着力。本文提出的“ECPE”培育体系是从生态认知、生态文化、生态实践、生态评估四个方面构筑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完善体系。

二、大学生生态人格ECPE”培育体系目标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人格方面的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关系到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生态价值、自身与生态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理性判断和价值追求。展开来看,大学生生态人格培育的主要目标分为四个层面。其一是构建科学的生态知识体系;其二是涵养生态情感、砥砺生态道德意志;其三是唤醒生态道德意识、强化生态道德素质;其四是培养文明的生态行为能力。

1、构建科学的生态知识体系

合理的生态知识结构是大学生生态人格形成的首要元素,是培育优良情感意志和生态行为能力的前提。具体分为两方面的目标要求,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知识,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实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追求,对人与生态的内在统一性上有深刻的认识。

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生态知识,使学生在面对生态问题、在处理与生态的关系时能够给出理性的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为二者同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人类如果任意破坏,势必会对生态系统的内在平衡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会作用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要引导学生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不仅重视人类本身的发展,更要重视维护生态规律运行的内在价值。

2、涵养生态情感,砥砺生态道德意志

优良的生态情感意志是在帮助学生形成人与自然万物一体相关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包括生态情感、生态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生态道德意志。

生态人格的生态情感主要表现在生态主体对自然生态环境及自然万物的热爱、尊重、审美等情感上【1】。对学生进行生态人格的培育,要引导学生用心去热爱自然,勇于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尊重自然,肯定自然万物的存在价值、内在价值,重视自然的权利,承认地球上生命形态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将个人的美好愿望寄托于自然美景,体会自然的魅力,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丰富个人情感,升华精神境界。只有树立了强烈的生态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强意志和自觉行动,所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环境危机及其给人类自身生存造成的困境,进而激发学生树立更加坚定的生态信念也是其中的一个目标。对学生生态道德意志的培养,就是帮助学生在面对自然万物,在处理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时能够克服阻碍,坚定信念,做出理性的判断,选择正确的行动。

3、唤醒生态道德意识,强化生态道德素质

伦理学家史怀泽指出,对一切生命怀有敬畏之心,能够使人们以更高尚的方式生存于世【2】。要教育学生将基础的人伦道德范围从人与人拓展至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上,将自然生态环境、自然万物纳入道德关怀的对象,给予自然无限的关爱和善意,从而消除自然的他者性,对自然生态承担起道德责任。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生态权利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使他们具有稳定的生态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

4、培养文明的生态行为能力

生态人格培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规范生态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生态行为,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原则、规范,在一定的生态道德需要、情感和意志的作用下,在一定的生态情境中,所进行的具有善恶价值和相应承担生态责任的活动形式【3】。这里指两方面的目标,一方面是学生能够认真遵守有关生态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广泛参与保护生态的活动,勇于向学校、向国家提出自身的生态环境诉求,提出有关环境保护的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拒绝过度消费,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然,生态人格形成以后,仍需要在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中反复锤炼,加以巩固,促进良好生态行为的稳定化和持久化。

三、大学生生态人格ECPE”培育体系实施策略

1生态认知(E

(1)以小组学习、座谈、讨论、辩论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生态因素;

(2)以实地考察、参与体验、演讲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生态危机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认识到生态危机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通过报道生态知识讲座、推送征文、编辑报刊、聘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开展以生态教育为主题的讲座。

2生态文化(C

(1)组建有关生态保护方面的社团,实现生态保护工作的组织化和日常化;

(2)开展多样化的生态保护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3)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开展有关校园生态文化方面的讲座,讲解当前的生态问题和保护工作,让生态文化走进学生的第二课堂;

(4)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实现与学生的网上互动,激发学生的生态情感;

(5)将校园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到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中,明确实施细则。

3生态实践(P

(1)可以在校园内组织有关生态保护的活动,比如光盘行动、主题演讲比赛、环保知识竞赛、美化校园从我做起等活动;

(2)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互动,通过生态调研、生态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社会生态的状况,发现生态问题,通过生态体验活动感知自然之美,进而激发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道德情感;

(3)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绿色消费,勤俭节约,保护环境。

4生态评估(E

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褒奖保护生态环境的学生个人及行为,同时批评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和当事人。当然,评价一个人是不是“生态人”,不能仅仅依靠生态知识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而应该重点评价他对生态的情感,包括生态归属感和生态责任感,评价他的生产生活方式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张晓滢.论佛教思想、实践对生态人格培养的意义[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6(2):93-100.

  2. 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8-9.

  3. 王大贤.生态人格培育机制探微[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5-3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沈阳工程学院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高校大学生生态人格“ECPE”培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FDYZX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