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设计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8
/ 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设计探究

熊文欣 曾云

泌阳县第三十一小学 泌阳县付庄乡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这类学习活动主要体现课程教学改革进程中的“综合性”、“实践性”,因而备受关注。但在实践教学的探索中,该模块的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设计缺乏学生生活性、部分学生未发挥主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组织的设计不够合理、教学评价部分的总结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该模块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教学 综合与实践 有效教学设计

本文系驻马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立项课题《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课题编号:ZJKYKT2020-090)研究成果.主持人:熊文欣

小学数学课程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四个方面的内容,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亮点,也反映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总结了一些教学设计策略,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设计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要特别关注教学设计的综合性、教学设计的实践性、教学设计的活动性。

1、教学设计的综合性原则

教学设计的综合性关注的是培养并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原理及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实践问题,否则数学学习就失去了其实践意义,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以问题的解决为抓手,融入实践问题解决的实践解决经验及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拓展数学知识可解决的问题面,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另一方面,数学“综合与实践”的主题、内容和素材的教学设计都应有浓厚的数学味道,如果在活动中没有涉及数学的思考、没有服务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那么这样的活动也就不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2、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原则

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原则也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其他课程知识的应用、学生对材料和工具的提前准备、教师对教具和学具的提前准备、解决问题办法的多样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践性原则也强调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在玩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创新意

识。

3、教学设计的活动性原则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活动教学从课前准备开始,课前需要家长和学生一起准备必备的学具;课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完成活动任务;课后,学生继续完成活动,会运用数学眼光、数学方法、数学思维继续探究生活中的数学和更高层次的数学。教学设计的活动性原则也即要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强调分小组合作探究、全员参与、活动的质量、经验分享。

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设计策略

1、学生实践活动兴趣与动机的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是对教学对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教学对象需要达到的新的知识水平及构成成分分析,及对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智力水平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层面直接关系到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及有效性。

2、三维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制定早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直接关系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及方向,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数学知识的深度与水平。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当前的数学知识的深度与水平有大体的了解,同时要预期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技能水平,并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类型及其表述进行明确阐述。一般来说,教学目标类型是复杂多样的,具体涵盖了显性目标、隐形目标及三维目标多个方面。

3、设计具有学生生活性主题

在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材内容进行二度设计,制定活动的主题。教学内容即教学主题的选择要能够让学生经历思考、操作及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解决。在活动主题的选择上,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建立主题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活动主题感兴趣。

4、选择多种教学评价维度

学生是教学课堂的学习主体,如果想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让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其对自身在各活动环节中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价,从而对自身的参与程度形成动态、全局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评价标准实时调整学习状态,以此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评价的方法不仅包括自主评价,还可以通过互评的方式对他人进行评价。

三、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流程

1、教学对象的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就是分析教学对象的行为起点,也即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之前,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等。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见原有的知识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因此,教学目标一旦设立,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新旧知识衔接的教学方法。

2、教育目标的制定

课程目标是既定的,但教学的具体目标是生成性的。教学目标需要自上而下的分解与重构,这是一个不断具体化的过程。教学目标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对课程教学目标、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的具化。

3、教学内容设计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提前收集学生喜好,多考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创造机会多表达自己熟悉、感兴趣的事物的机会。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的出现一些“亮点”“新鲜点”,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

4、教学活动的选择与组织

“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包括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探索发现、交流合作、观察等。由于课堂时间总共才40分钟,因此在活动的选择上要仔细斟酌,合理搭配各种活动形式。考虑到“综合与实践”课程问题解决性、学生主体性、实践过程的完整性、开放性的内容特征,建议教学设计时以实践活动形式为主,其他的形式,如小组合作、探索发现、交流合作、观察等都可视作小环节的形式纳入到整个实践活动中,让整个实践活动成为有主题、有组织、有规则的活动。

5、教学评价设计

“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首先是基于教学目标进行的,根据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来评价,评价的作用是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实践,完成实践任务,教学评价的设计要注重从过程与方法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关注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每一个过程,关注学生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水平和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官方面的进步,判断经历实践活动过程,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对数学课程的理解,甚至是对自然学课的了解是否有了更自主的见解和更直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