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德育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6
/ 2

中学化学教学中应重视德育教育

李莉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中学 河南三门峡 472000

摘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化学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内容,做到有机、有度、有序地渗透德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地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做到德智并举以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真正的做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教育

德育的实施是育德,《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著名的无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也曾谆谆寄语同行:“化学教学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可见,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大纲的具体要求,是全面完成中学化学教学任务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全面衡量中学化学教学任务的标准之一。中学化学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内容,做到有机、有度、有序地渗透德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觉地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做到德智并举以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真正的做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结合化学史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用语:原子、分子、离子等内容的建立,使学生从化学启蒙教育逐渐认识和形成世界是物质的,建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和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说明宇宙形形色色的各种物质和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通过碳酸氢氨的受热分解、火柴的燃烧、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等,说明物质运动的多样性。

通过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处处充满矛盾,他们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明确“对立统一”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等教学使学生认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这一观点。通过CO一CO2一CO,CaCO3一Ca(HCO3)2一CaCO3等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教育。通过酸的通性和稀硫酸、稀盐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中学化学课本中体现量变到质变的观点处处可见,如铁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的产物不同、稀硫酸和浓硫酸性质上的差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水和过氧化氢性质上的差异等,无不体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多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若主观能动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即能对化学知识教学、发展学生智能起到相互促进作用,也能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分析教材,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因此,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很自然地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之中。

二、结合化学史的发展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化学工艺和实用化学方面曾有过重要的发明、发现和创造,为化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在化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如:我国在公元前11世纪,就懂得用高龄土制造原始陶器;在战国时代,古人就懂得用生铁炼钢;而南朝的科学家陶弘景已经发现“焰色反应”,并用于外表较相似的硝石(硝酸钾)与朴硝(硫酸钠)的鉴别;我国古代“黑火药”发明后,在宋代已广泛用于军事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南宋年间,经印度传入阿拉伯,然后又传到了欧洲,使欧洲人民学到了制造火药武器的技术。

又如,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怀着开拓民族化学工业,造福全人类的雄心壮志,深入探索苏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在世界上最先提出联合制碱法。在教学中适当引用这些史实,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结合国情教育,说明我国现阶段化工生产水平、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化学污染的防治,环境保护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的化学事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热情。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问题是一个倍受关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酸雨的危害、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的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三废”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每年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多达数千起。这所有的一切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中学化学教师应自觉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中,着力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和环境责任感,培养改造和优化环境的能力,明确环境保护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合化学发明史,培养学生为科学事业献身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化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默默奉献、不畏权贵、不逐名利,甚至不惜生命去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例如:拉瓦锡不畏权贵,尊重事实,摆脱数百年桎捁着化学发展的“燃素学说”的束缚,揭示了燃烧的本质。从德伯莱纳的“三元素组”,迈尔的“六元素表”到纽兰兹的“八音律”,都渗透着化学家的心血,闪现着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门捷列夫面对庞杂凌乱的各种元素,他坚信偶然中必有必然,元素间一定存在某种规律,他抓住“原子量”,这个元素的“身份证”,采取比较的方法来寻找元素间的规律,修正了原子量,从元素外在的多样性看到了内在的规律性,终于在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可见,门捷列夫的成功在于他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中学化学中许多科学发明,都体现了化学家勇于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科学、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开拓精神的良好素材。

五、通过道德行为习惯教育,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只要学生跟教师接触,心情总是愉快的,总能从教师那里获得具体指导和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注意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具有成功自我意象的人,在任务面前往往有模糊的成功憧憬,在学习或工作中会有自发的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一次次地实现预期目标。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初中生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教师应重视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针对不同的学生巧妙地创造成功情景、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毅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一定要自然,使之在学生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即与化学知识水乳交融,这样才能锦上添花,如若生搬硬套,则费时费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那将适得其反。我相信,只要我们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材内容,选择化学知识与德育因素最佳结合点,一定能为祖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质产品”。

参考文献:

[1]任贵友.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学周刊, 2011(10):29-29.

[2]宁宗乾. 浅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效应[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6(002):133-134.

[3]李小翠. (2020). 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014(011),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