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教学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6
/ 2

浅析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教学探讨

江奕良

丹凤县峦庄填中心小学 陕西丹凤 726200

目前,教师布置作业往往比较随意,作业量多少很少考虑,不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自编习题上,由于多年来各类习题本泛滥,教师们已习惯于借用现成习题,很少有教师自编习题,自拟试卷。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怎样让两者有机结合,是作业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业应在大量实践中承担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角色。因此,对语文作业我们要提高认识,精心设计,让作业成为学生自我策划、自我表现、超越自我的一个平台,从而发挥语文作业的真正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以“动”贯穿过程,激活潜能——活动式作业

活动式作业突破传统作业的形式,彻底消除简单重复的弊端,由单调、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让作业从写的单调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写、唱、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活动联系起来,让作业更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

(一)查一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查资料的好习惯。例如:学了《麋鹿》后,布置作业是让学生查找麋鹿是怎样生存的,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找一找,让学生处处留心,语文作业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找店名、街名、路名、广告牌匾及宣传横幅中是否有错别字、病句。然后在班上开设错别字医院,请学生来当“大夫”会诊。

(三)画一画,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如学了古诗后,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课文,画一幅图画,用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诗的意境。

(四)录一录,让学生欣赏到、听到自己的声音。利用录音让学生自己自己复述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讲述小故事等。课外活动时在班上播放,评出“金话筒”奖。以激发其兴趣,满足其表现欲。从而充分调动其对作业的积极性。

(五)做一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办手抄报、墙报,为学校广播室写广播稿等。

(六)问一问,拓宽知识面。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田野,到公园、到展览馆,向菜农、向花匠、向长辈询问、了解有关知识。用“触摸、感受”的方式完成作业。

(七)演一演,让学生融入到角色中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课本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牧童和狼》、《负荆请罪》等,这些课文的作业就是自导自演课本剧。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学生不同要求

传统的语文作业中最多的就是抄写、背诵、写作,这种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斗志力。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抄写,重复地记忆,并且有些学生非常不喜欢背诵,这时候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到的知识就会很少。所以我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生字生词后,就不会让学生统一抄写词语或生字了,对那些已经掌握了词语的学生就可以不用再抄写词语了,对于那种记忆力差的学生,可以多记忆几遍就不用抄写了。很多新学的词语也不用抄写,读一读记一记就可以了,只要学生记得住就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对于那种特别难的字词就可以统一要求学生誊写几遍,以便让他们记住。我在教学实践中告诉学生只要在我听写的时候你可以保证全对那你就可以不用抄写,学生为了不抄写生字就会想方设法地记忆词语好让自己不用反复的抄,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班级中的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如果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布置作业就会导致有些学生认为作业太简单而有的学生觉得作业太难。这种现象就一定会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教师充分了解班上学生的情况,并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的作业。首先,教师要注意要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其次,要注意学生的写作训练;然后,要注意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的提高;最后,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会转移所学知识内容。作业应该由易到难,一层层加深融入所有知识点,这样就能够给班上学生选择的范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小学生具有增强好胜的特点,也特别容易知难而退,碰到难题容易放弃,所以教师要注意这些问题,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不宜过难或过易,而应该适中,这样方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提高作业的实践性,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实践出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要运用于生活实践。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技能,教师就必须在作业设置上注重其实践性。通过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实践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赵州桥》这一课之后,我给学生布置探究性作业:“请考察自己家乡所在地的各种桥梁,对所研究的桥梁的长度、宽度、高度、形状、年代等各个要素进行详实记录,对所述桥梁的社会作用进行分析。”作业刚布置下来,学生都蠢蠢欲动,在周末和家长一起进行实地测量,向年长的老人咨询桥梁的历史,对桥梁的交通运输功能、防洪功能、旅游功能等进行逐一分析……又快又好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会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又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听听,秋的声音》这课完成之后,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寻找秋天”,仔细聆听“秋天的声音”,写一篇观察日记。通过这种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认识到课外的广阔天地是更大的课堂,我们能从生活中探寻无穷无尽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小学语文教师应革新理念,将作业的设置视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应实现作业的多元化设置,消除学生对作业的反感与恐惧,转而以做作业为乐事,那这样的语文课堂将是成功的语文课堂。

四、动之以情,提升修养

“文以载道。”语文是除了工具性的特点之外,还有一种人文性的特点。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课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不能忽略作业的人文性,力求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提升品德修养。如:我们学习《母亲的恩情》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从中受到亲情的感染和熏陶。通过练习学生加深了对母爱这一主题的理解。从而让学生更明白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总之,“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语文课堂中要“精讲精练”,应精心设计作业,用新的课程理念设计语文作业,使学生由“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由“学会”变为“会学”。让学生有一种“我的作业我做主”的自豪感,从而让学生喜欢语文作业,喜欢语文。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兴趣,何愁语文课没人听,何愁语文课堂不高效,何愁学生负担减不了,何愁语文成绩提不高,又何愁语文不好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