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拮抗剂用药概述及发展进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9
/ 2

肌松拮抗剂用药概述及发展进程

王小镒 杜芳

上药东英(江苏)药业有限公司 江苏省 南通市 226009

摘要:在进行手术治疗时,通常需要麻醉用药,肌松药是全麻处理中辅助用药,可提升麻醉效果,促进手术安全完成。但在全麻术后,通常可见残余肌松作用,此时须使用拮抗剂,消除肌松作用的相关不良影响。本文分析了全麻后使用肌松拮抗药物的必要性,说明用药重点注意事项,并分析了肌松拮抗药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肌松拮抗;全麻;特殊患者;肌松残余作用


前言:全麻术后进行拇收肌检测,当TOF比值低于0.9时,可视为肌松作用残留。也有研究认为,当TOF比值高于0.9时,全麻患者仍可能具有肌力显著减弱表现,或见SpO2降低,部分患者在此状态下检测肺功能,可见未恢复常规指标。为消除麻醉残余影响,促进肌力、呼吸功能和相关机体功能恢复,须用拮抗剂。

1用药必要性

完成麻醉手术后,存在麻醉作用残留,其中肌松残余是麻醉后多发性并发症。相关研究显示,即使是轻症肌松残余影响,也可对患者呼吸功能和血流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在其影响下,患者极易发生呼吸道梗阻或窒息,造成患者误吸等,还可导致血氧供应出现异常,诱发低氧血症等。不仅如此,肌松残余作用可降低心肌收缩水平,诱发低血压病症,减少心输出和回血量,进而引起心律失常,导致心肌供氧异常,诱发多种心血管病症。此种残余作用也会诱发心理应激,加重患者术后紧张、恐慌等情绪,引起身体不适,加重疼痛体验,增强应激影响,对术后早期恢复产生消极作用。全麻用药对机体影响范围较广,在此过程中,患者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皆发生变化,全麻产生呼吸抑制,同时也干扰机体正常循环,肌松残余延缓呼吸恢复和血流恢复速度,损害生理功能。为促进此影响消除,须基于麻醉用药和患者情况使用拮抗剂,消除肌松影响,加速术后恢复,预防低氧血症和呼吸系统并发症[1]

2用药要点

2.1年龄影响

相关文献显示,在肌松残余作用发生病例中,老年占比较高,发生率为(60~80)%,极易诱发呼吸系统并发症。老年病例生理上具有特殊性,药物代谢需要更长时间,常见药物蓄积。老年患者PchE活性降低,在肌松拮抗用药时应适当减少剂量。受生理因素影响,患儿血液流速较快,肌松药在患儿机体中比成年患者代谢耗时较短,患儿用药时,较之新斯的明,舒更葡糖钠可作为更优选择。在患儿拮抗用药中,应严密观察苏醒后呼吸状态,非必要情况应减少肌松药和肌松拮抗药使用,在镇静状态下促进患儿自主呼吸,促进患儿预后[2]

2.2体重影响

肌松拮抗用药应根据体重控制用量,在此类用药中肥胖症患者为特殊群体,该类患者机体中肌肉占比较低,影响肌松拮抗药动力学作用过程。在用药时应以体重为依据调整剂量,针对性用药,科学控制药量。肥胖患者肌松作用延续时间较长,还可导致肌松拮抗效用发挥滞后,在拮抗用药后,应观察体征,监测肌松恢复进展,保证彻底消除肌松影响,预防并发症。与肥胖患者相比,轻体重患者对拮抗剂剂量要求较低,拮抗作用发挥较快[3]

2.3器官功能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肌松拮抗用药后,对患者脏器功能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心功能疾病患者在接受非心脏类手术后,应用拮抗剂可缩短拔管时间,加速肌肉收缩恢复。胆碱作用可扰乱心功能,在心功能异常患者治疗中应避免此类用药。在肝肾功能术后肌松拮抗用药时,应优选舒更葡糖钠,而避免新斯的明用药,减轻肝肾负担。非重症肾功能疾病患者无需调整此药用药[4]。部分拮抗药对心功能有负向影响,例如依酚氯铵,在心功能患者中应避免使用。

3发展进程

最初用于麻醉后肌松用药的药物为箭毒,初次用药时间为1942年。当时医学研究已经发现,深麻醉对呼吸、循环等机体系统存在重度干扰和抑制影响,危害生理功能,增强术后恢复风险。从此平衡麻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后续研究发现,肌松残余作用会抑制呼吸作用,影响机体循环,肌松拮抗理念被应用于临床[5]

1950年左右,为消除肌松残余的消极影响,肌松拮抗成为医学研究重要课题[6]。在传统拮抗手段中,主要是利用药物抑制酶影响,通过间接作用,提升肌肉活性介质含量。其局限性在于对重症肌松拮抗影响较低,使用次数存在限制,否则会造成封顶效应,加剧副作用,同时影响粘液分泌和机体循环,适用范围有限[7]

腔镜术应用后,肌松拮抗精准度要求提升。与此同时,此类手术耗时更短,要求肌松拮抗科学把握时机。现代肌松拮抗以化学隔离为主,拮抗剂用药后包裹肌松药物,进而实现肌松药瞬间失活,起效较快且成效显著。此种拮抗处理对不同程度肌松皆可发挥效用,用药风险较低。特异性肌松拮抗用药可迅速消除甾类肌松药影响,安全性更高,实效性更强,在外科手术中应用价值显著[8]

结论:综上,全麻术后为早期消除肌松残余影响,促进心肺功能恢复,全面恢复机体状态,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拮抗剂用药,加速肌松症状消除。在此类拮抗剂使用中,应从年龄、体重以及器官功能状态等因素出发,进行科学用药。在未来用药中,须进一步减轻拮抗剂消极影响,促进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黄诗倩,夏海发,姚尚龙等.全身麻醉后肌松残余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12):1226-1228.

[2]许燕,舒仕瑜.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肌松药的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0(04):365-366-367-368-369.

[3]王永徽,路志红,刘广林等.肌松程度和拮抗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12):1584-1586.

[4]凌晓敏,山崎,仓静.肌松拮抗药用于特殊患者全身麻醉的研究进展[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9(06):647-650.

[5]吴新民.麻醉过程中使用肌松药及其拮抗剂的必要性[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9,17(06):32-34+80.

[6]彭宇.老年患者肌松药和肌肉松弛拮抗药的应用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19,32(08):201-202.

[7]朱斌,周祥勇,高欢等.中国儿科麻醉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08):1049-1054.

[8]康明春.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恢复期肌松拮抗剂使用安全性评估[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7):39-40.


作者简介:姓名:王小镒(1987.0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省南通人,学历:本科;现有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手术用药的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