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3
/ 2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刘圣余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古河路小学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自然探究性较强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原理和概念源于学科且知识内容被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学科。在新课改深入推进和实施的时代背景下,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和理念被引入到课堂中来,且在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优势。小学科学教师也应在秉承与时俱进思想理念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生活化模式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和创新,凸显学科的趣味性、灵活性和生活化特征,为高效化科学教学课堂的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案例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学生熟知的生活化场景、现象、案例等相关内容与教学活动融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凭借自身经验感知知识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运用和实施,在服务和改善生活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传统以注重教材和理论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兴致被禁锢住,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对于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来说,其中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大多与动物、植物、自然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关,因而具备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天然优势。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在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生活化模式对自身的课堂教学、知识内容、活动材料、课后作业等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巧妙设计,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一、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实现教学设计生活化

生活化内容的引入和设置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举措。因为相比于单调、枯燥的科学教学内容来说,学生更容易对生活化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小学科学课堂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浅显的科学知识内容,并通过与生活的密切结合来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的技能。为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以实际生活和科学知识的联结点开展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设计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科学教学活动的顺利进展和实施。

例如,以“生物的遗传现象”这一课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从“遗传”这一话题为切入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遗传的认识,比如自己的相貌是遗传的谁,自己长得像谁多一点。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教师还可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关于自己家庭成员的照片,让学生从自己的身高、相貌乃至其他一些细节之处观察自己与父母的异同之处,并从中渗透“遗传”这一概念的讲解,让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有深刻的认识。除了孩子与父母相貌的相似是遗传之外,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还有很多,比如一些动物如猫、狗、长颈鹿、马的子代与亲代之后有着相似之处,这些也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由生活化元素引入相关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内容。如此,便将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了起来,给单调的课堂教学增添了一丝生活化气息,使科学教学活动得以顺畅地进展下去。

二、以理论解释生活现象,实现课堂情境生活化

生活化课堂情境的设置是改善教学模式的重要方式。相比于以往以单纯讲解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来说,生活化情境的设置能够给学生带来熟悉感,让学生更好地透过生活现象理解所学知识。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这就为教师的情境创设教学提供了载体。为此,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应在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大纲的基础上,寻求教学内容与生活现象的联结点,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情境再现来生动展示科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抽象科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感知,使科学教学质量和效果得以不断改进和提升。

例如,以“做酸奶”这课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对细菌的主要特点有深刻的了解,并认识到它对人两方面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之后给学生设定真实场景,即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道具,让学生利用课前自主准备好的食材进行酸奶的制作。即首先在锅中加入鲜牛奶和白糖煮开,并给学生提供消毒的保温杯和勺子,将冷却后的酸奶放入其中,从中放置消过毒之后的保温杯并加入适量酸奶等等,这样便完成了酸奶的制作工作等等。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纯奶为何会制成酸奶,它的制作原理是怎样的等等,结合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对具体的制作流程有深刻的认识。如此,便将枯燥的教学内容以生动情境的形式呈现了出来,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的有意注意和关注,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以强化认知力为目标,实现教学材料生活化

小学科学教学中包含有不少简单易操作且趣味性较强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也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而器械和材料作为实验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对科学教学活动的进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降低实验的操作难度,小学科学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且学生广泛接触的材料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利用这些熟知的材料进行自主操作,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知识的奥妙以及科学探究的乐趣。

例如,以“怎样移动重物”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结构,认识到杠杆定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了更好地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给学生设定实验,首先给学生展示实验的装置,装置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螺丝刀、剪刀、镊子、钳子以及弹簧秤等构成,利用这一实验装置中两边钩码是否相同的道理让学生深刻认识什么是省力杠杆、平衡杠杆和费力杠杆等等,增强学生对具体实验现象和过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如此,通过运用生活化的材料开展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科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从培养生活技能入手,实现课后作业生活化

素质教育理念倡导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只注重基础知识活动的讲解,还应重视学生对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使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从课后作业的设计入手,给学生设置一些生活化和探究性的作业内容让学生自主完成,使学生在深入生活、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和学以致用能力,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例如,以“蜡烛的变化”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对燃烧的现象、燃烧后生成的物质以及蜡烛的三种不同形态有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课后作业,即让学生在课下探究蜡烛燃烧的实验,让学生首先通过观察的形式了解蜡烛的特征,并通过让蜡烛燃烧的形式感受蜡烛的不同形态,以及蜡烛燃烧之后的生成物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蜡烛在燃烧之后除了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之外,还生成了水、二氧化碳以及其他黑色物质,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此,便充分实现了课后作业的生活化设计,拉近了生活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奥妙和用途,更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生活化教学模式作为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喜爱的教学组织策略,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方面显现出自身独有的价值和作用。小学科学教师应在紧密把握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使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全面提升起来,高效化科学教学课堂的构建也因此变得充满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松林.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教育,2017

[2]公绪凯.浅议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6

[3]冯晶晶.小学科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