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阶梯式心理护理对其心绞痛发作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8
/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阶梯式心理护理对其心绞痛发作及负性情绪的影响

俞婷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心血管内科( 江西 南昌 330000)

【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阶梯式心理护理对其心绞痛发作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现随机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样本,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52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与心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则给予阶梯式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焦虑情绪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阶梯式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缓解焦虑情绪,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阶梯式心理护理;心绞痛

心肌梗死是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本病具有发病急、病程进展快以及致死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在心机梗死的治疗中,患者会因其不定期突发的心绞痛而产生焦虑或者抑郁情绪,而不良情绪的发生则对本病的治疗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相关学者指出,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可给予合适的护理干预,以降低治疗过程中心绞痛的发生率,缓解其负面情绪。为此,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采取了阶梯式心理护理方案,并观察其具体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样本,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52例。实验组中包括男性患者25例,女性27例,年龄48-68岁,平均(58.2±2.7)岁。对照组中包括男性患者26例,女性26例,年龄48-70岁,平均(59.5±2.7)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心内科心肌梗死的常规护理方案展开护理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基础干预以及用药指导。实验组患者则采取阶梯式心理护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入院第一天,护理人员向患者以及家属介绍患者基本情况,告知可能影响疾病的相关因素,以及近阶段实施的护理方案,做到诊疗全程透明化,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2)入院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注意观察患者对于治疗的心理反应,并针对出现焦虑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时提升患者的治疗积极性;(3)入院的第四天到第六天,此阶段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并且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经济压力,此阶段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针对患者的问题进行全面解答,并针对焦虑原因进行疏导;(4)入院第七天到第十天,此阶段大部分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此阶段可为患者播放喜欢的音乐、电视节目,或者提供报刊杂志等,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两组患者护理时间均为一个月。

1.3疗效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负性情绪变化情况。负面情绪评价:抑郁情绪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SDS)进行评价,分值越高其抑郁情绪越明显;焦虑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分值越高其焦虑情绪越明显。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SPSS21.0统计学软件;资料描述: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60530576db649_html_47ab502c1517ba4d.gif ±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差异较小(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对比(60530576db649_html_47ab502c1517ba4d.gif ±s,分)

组别

SDS

SA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实验组n=52

41.3±2.1

22.1±3.3

45.6±6.8

23.5±8.5

对照组n=52

41.6±3.8

30.5±4.8

47.8±7.2

34.6±6.7

T

0.498

10.398

1.601

7.395

p

0.619

0.000

0.112

0.000

2.2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对比

实验组52例患者在护理的1个月中仅出现1例心绞痛复发,复发频率为1.92%,对照组52例患者则出现了7例,复发频率为13.46%,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复发率较低,组间统计学显示(X2=4.875,P=0.027),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常见疾病,其具有风险大、致死率高的特点,患病后患者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在不良情绪影响下,会出现血管收缩进而诱发心绞痛,加重病情。因此,控制不良情绪,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对患者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次研究中应用了阶梯式心理护理,即根据患者入院的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并循序渐进展开心理护理,通过每个阶段患者心理变化,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以真正、针对性的解决焦虑情绪,并通过心理护理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以往常规心理护理不同的是,根据阶段性特点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而非患者入院即开展全面的心理护理干预,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效果也相对较好。在本次研究中也显示,实施阶梯式心理护理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了明显缓解,且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降低,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阶梯式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缓解焦虑情绪,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曼曼,张海钦.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4(8):143,146.

[2]罗莹怡,蹇祥玉,陈春棉.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8,16(29):3630-3632.

[3]张艳升.团体心理护理用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0):291-292.

[4]王冬丽.心理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术后不良反应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18(87):24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