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高职学生依恋关系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3

家庭环境对高职学生依恋关系的影响

陈烜

华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根据Bowlby(1969)提出的依恋理论,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家庭关系,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父母的关系、主要抚养人等因素对学生依恋关系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探讨了如何改善非安全型依恋方式形式。

关键词:高职、依恋、影响、

1.本课题研究背景

依恋理论由Bowlby(1969)提出,主要说明婴儿和其相关的抚养人之间形成的最开始的情感纽带,同时也是说明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人们通常会把自己的依恋对象作为探索陌生的环境和体验时候的“安全基地”,在面对危险环境时候在“安全港”内躲避。随着年龄的成长,依恋作为一种内在机制对个人的亲密关系和心理健康都将造成一生的影响,其发展也贯穿个体的一生。依恋模式通常采用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的两个维度,依恋的回避主要指个体不喜欢依赖和亲近他人的程度,依恋焦虑主要指个体受到他人遗弃的恐惧程度,以及想要和另一个人亲近的渴望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形成4中成人的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为低焦虑和低回避,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担忧独处和不为人接纳。先占型(矛盾焦虑型)为高焦虑和低回避,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杷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回避型为低焦虑和高回避,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恐惧型(紊乱型)为高焦虑和高回避,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

高职学生作为青年学生,心理发育还未成熟,人格的可塑性较强,心理冲突表现明显。相对于本科类的学生,高职学生的自卑感稍强,情感相对脆弱,自我管理能力和意志品质相对偏弱。但高职学生同时思想活跃,敢闯敢拼,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家庭的心理成长环境,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气氛或氛围,它诉诸于个体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时所形成的一种模式,是面对社会时候自己的心理准备姿态,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温床”。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人就通过研究家庭的各种成长环境对高职学生个体的依恋模式的影响,探讨高职学生依恋模式形成的原因,同时在学校层面如何改善不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学生依恋模式进行探讨。

2.高职依恋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问卷调查的方式,抽取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依恋模式的培训,并在测试前对测试的要求进行过说明的185位学生。通过逐一核对,剔除问卷中跳跃性较大的问卷36份,最后保留149份有效问卷。

本研究测试问卷使用成人依恋量表(AAS),本问卷测试依赖程度12题,测试焦虑程度6题,根据亲近依赖度大于或者小于3分和焦虑大于和小于3分,分为安全型、先占型、回避型和恐惧型四种类型。同时增添影响依恋关系的各种家庭因素,进行分析。本分析采用最简单易懂的双因素百分比分析法,使用图形的方式呈现,最直观呈现各因素对依恋关系形成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5fe98f3498c97_html_d68955f598f75e71.png

图1:各种依恋关系占比图

根据此饼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安全型依恋仍然是最主要的依恋模式,占比42%左右,不安全型依恋占比58%左右,不安全依恋中先占型占比30%左右,恐惧型和回避型以回避型为主的依恋也占比28%左右。

2.1男女性别对于依恋的影响

5fe98f3498c97_html_741d96dec7a42b72.png

图2:男女比例下依恋占比图

本次调查男生81名,女生68名,男生占比54%左右,女生占比46%左右。图形显示男生的安全型依恋44.44%超过女生38.24%,女生的先占型33.82%高于男生27.16%,回避型和恐惧型基本相同。从数据可以分析出,男生相对于女生安全感更高,女生相对于男生更趋于寻求他人的认同,对他人的依恋程度更高。因此在家庭的教育中,需要对女生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2.2单亲家庭对依恋影响

5fe98f3498c97_html_70eb69c8f968dc31.png

图3:单亲家庭和普通家庭依恋关系占比图

149份有效问卷中,19位学生在单亲家庭的环境中成长,占比12.7%。从图例中呈现单亲家庭的安全型依恋比例大大下降,占比为26.32%远远低于普通家庭的43.85%的占比。回避型依恋的数量大大增强,占比31.58%远远高于普通家庭的13.85%,恐惧型依恋15.79%大于普通家庭11.54%。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单亲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或者生计,对孩子的关心照顾欠缺,导致孩子安全型依恋关系建立的缺失,同时孩子的冷漠增强,造就更高比例回避型依恋。通过此数据分析,单亲家庭的家长需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尽可能多的照顾孩子的需求,将更多的空余时间留给孩子,给予充分的关爱。

2.3重组家庭对于依恋的影响

5fe98f3498c97_html_f8cab6d28bfe187c.png

图4:重组家庭和其他家庭依恋关系占比图

有效问卷中,重组家庭家庭的学生数量为10位,占比6.7%,数量较少,因此数据分析效度不一定准确。但在仅有的数据中,数据呈现重组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安全型依恋和先占型依恋基本相同,而回避型学生占比30%远高于普通家庭的15.11%,同时十分有趣的数据显示重组家庭中没有恐惧型的学生。通过现有的数据分析,重组家庭中,继父或者继母对于继子的关爱度并不比亲生父母的关爱度少,因此安全型比例并不明显低于正常家庭。同时更会注意和继子接触的方式和方法,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和继子的冲突,因此恐惧型依恋的数量大大减少。继子和继女对于继父和继母的爱回避性较亲生父母较高,因此造成回避型依恋的数量大大增加。在重组家庭中,继父母需要更加读懂继子和继女的需求,减少孩子成为回避型依恋的可能性。

2.4独生子女对依恋关系的影响

5fe98f3498c97_html_493ee6b2bc947408.png

图5: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依恋关系占比图

有效问卷中,独生子女80名,占比53.6%,非独生子女69名,占比46.4%。安全型依恋差距不明显,都位于42%左右,处于正常区间。先占型独生子女占比略高于非独生子女3%左右,回避型依恋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6%左右,而恐惧型依恋比例8.75%远低于非独生子女学生的15.94%。从数据分析,是否是独生子女对依恋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独生子女从父母身上的关爱还是多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同时遭受的家庭暴力相对较少,因此恐惧型比例相对较低。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需要对父母适度的关爱,而非独生子女家庭需要平衡对不同孩子的关爱。

2.5低幼年龄段(小学前)不同抚养人对依恋关系的影响。

5fe98f3498c97_html_881d7a1ea116cf32.png

图6:低幼年龄段不同抚养人依恋关系占比图

在问卷中,低幼年龄段父亲主带9人,占比6%;母亲主带18人,占比12%;父母亲一起主带58人,占比39%;爷爷奶奶主带39位,占比26%;外公外婆主带22位,占比15%;综合老人主带61人,占比41%,比例略高于父母一起主带;其他主带3人,占比2%。从数据中呈现,父母一起主带的学生的安全型依恋比例高达55.17%,大大高于父母一方的主带。父亲主带的孩子回避型依恋比例高达44.44%,父亲对孩子的回应明显欠缺,母亲主带的学生先占型依恋比例高达44.44%,说明女性相对不稳定的情绪,忽冷忽热的爱,对孩子的依恋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外公外婆主带安全型依恋比例大大高于爷爷奶奶主带的安全型依恋的比例,同时外公外婆主带没有出现恐惧型依恋的学生,因此外公外婆由于养育女儿的经验对孙子孙女养育的稳定度较高。其他类型的抚养人比例较小,数据的参考性也较弱。在养育过程中,父亲为主要抚养人的养育者需要加强对子女的回应和关爱,母亲为主要的养育者需要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性,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减少爱的忽冷忽热性。在孩子的抚养中,父母一起养育对孩子安全型依恋的形成至关重要。祖父母的养育中,外公外婆的养育着的稳定性较高,因为家庭关系相对和谐,因此由爷爷奶奶主带的家庭中,母亲如何处理婆媳关系,促成家庭和谐对孩子的安全依恋建立至关重要。

2.6父母感情指数对孩子依恋关系形成的影响

5fe98f3498c97_html_356e1d55d7f833a1.png

图7父母不同感情指数依恋关系占比图

本调查中,设置父母感情指数从很不好的1分至很好的5分,测试父母感情的中位值为3.7分,总体在一般和好之间。感情指数很不好和不好共29位,占比19.46%;一般25位,占比16.78%;好和很好95位,占比63.76%。图中数据分析,明显呈现家庭关系很不好至一般的家庭中,安全型依恋关系占比都在30%以下,而好和很好的家庭,安全型依恋占比达到了50%左右。因此,父母的之间应该增强感情的沟通,良好的父亲关系是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很重要的保障。

2.7父母关爱程度对孩子依恋关系形成的影响

5fe98f3498c97_html_8d712c4341265c44.png

图8 父母不同关爱程度依恋关系占比图

本调查中,根据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成都从很不好的1分到非常好的5分,数值中位值为4.21,说明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重视程度较大。父母对子女很不好的1名,不好的8名,这两项数据的参考意义相对不足。父母对自己关爱一般的21名,占比14.09%;父母对自己关爱较好的47名,占比31.54%;父母对自己关爱非常好的72名,占比48.32%,已经接近调查人数的一半。从父母对孩子关爱程度从一般到非常好的选项中,子女的安全型依恋从23.81%逐步升到52.78%的高位,明显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对孩子的意义非凡。

综上分析可得,稳定的家庭,和睦的夫妻、亲子、婆媳关系对孩子的安全型依恋的形成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3.高职学生依恋关系改善建议

通过以上因素分析,显示家庭关系的稳定度、父母的关爱度、直接抚养人的类型都显著影响着学生的依恋类型的形成。高职学生作为可塑性较强的一类群体,为了高职学生更好的心理成长,学校可以在以下方面着力,从而促进部分学生向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靠近。

3.1普及心理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依恋理论的知识,强化对自己的认知

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各种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增加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学时,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的知识进行梳理,采用集体备课的模式,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标准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加入依恋类型的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依恋类型、依恋形成的原因、改善的方式方法都有一定了解。高职学校的心理教师可以采取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个别辅导等多种教育模式,对依恋关系稳定的学生进行普及性质的教育,对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学生进入相对较深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邀请各校的心理学专家或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的讲座,组织形成各种类型的心理活动小组,全方面的建立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机制。

3.2增强教师的心理辅导和干预能力

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也需要加强心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相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有思想波动的老师及时的进行心理预防和干预,建立一支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服务等各类工作中,不稳定依恋关系的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稍弱,较易挑战教师的权威,教师能够经过系统的培训合理化解相关的心理问题,甚至发生学生身上存在的或者潜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帮助学生合理的表达自我的想法和诉求,在情绪上合理的宣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

3.3在其他学科的教育中,渗透入心理健康相关知识

在当前思政教育走进课程的大背景下,加强各个学科结合社会主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项课程中融入和渗透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好的融入社会,从而帮助修复相对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教师需要使用赏识教育,促使学生找到和发展身上的“闪光灯”,逐步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从而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

3.4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的团结互助,改善依恋关系

高职院校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宿舍活动,加强本班级同学的融洽度。在整个学院和各个系部中,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各项体育项目兴趣小组、各项艺术兴趣的小组、文学兴趣小组等,在活动中相关教师和积极分析对相关小组成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各类兴趣,在增强审美的同时,培养学生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稳定的依恋关系,从而改善学生的依恋程度。

参考文献:

[1] 郭秋生.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新校园(阅读),2018(1):10-10.

[2] 李真等.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基于北京高校横断面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5)

作者简介:陈烜华1981.11浙江 硕士 副教授 民航运输和服务心理学、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徐汇区、20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