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4
/ 2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王妍妍

安徽省儿童医院 230000

摘要:目的:针对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本院自2018年 5月-2019年11月收治的给予静脉输液的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对90例患儿的病例展开回顾性分析,整理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外渗的时间,分析具体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护理对策。结果:90例患儿中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有8例,发生率为88.8%,其中有2例是由于血管操作不当导致,3例由于患儿不配合导致,2例由于穿刺点的固定方法不当导致,1例由于药物原因导致。发生输液外渗的患儿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引起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较多,在临床护理时应积极改善环境,提升护理质量,强化健康宣教,以期改善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对策

一、前言

在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治疗方式,也是在护理工作中考验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操作技术。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若发生静脉输液外渗情况不及时进行有效护理,极易增加患儿的痛苦,还容易因此导致互换矛盾。所以,有必要分析出现小儿静脉数额外渗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本文就选择本院自2018年5月-2019年11月收治的给予静脉输液的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对90例患儿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总结患儿发生外渗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本科室自2019年5月-2019年11月首次接受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患儿,收治的给予静脉输液的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90例患儿均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为6个月-- 8 岁,平均年龄为(3.2±1.3)岁。

(二)方法

对90例患儿的病例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患儿在接受静脉输液时的临床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患儿对输液药物、操作方法和血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次,对患儿发生外渗的原因、护理干预情况等进行总结。通过临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究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具体原因。

(三)结果

90例患儿中有9例为肢体静脉输液,81例为头皮静脉输液。在输液过程中发生外渗的有8例,发生外渗的主要原因见表1。发生外渗的8例患儿未见组不良并发症情况。其中有4例患儿的局部皮肤出现肿胀现象,后经过局部外敷处理好转。

表1 患儿发生静脉外渗的主要原因及占比

原因

血管选择不当

患儿不配合

固定不当

药物原因

例数

2

3

2

1

占比

25%

37.5%

25%

12.5%

三、讨论

(一)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主要原因

1.血管选择原因

儿童的血管发育还不成熟,甚至部分患儿血管会出现短、少且不直的情况。患儿的自身血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穿刺难度。尤其是对于一些护理技术不成熟的护理人员而言,在穿刺过程中血管选择不当就会导致多次穿刺,因而出现外渗的情况。本组中有2例患儿是由于护理人员血管选择不当导致的静脉输液外渗问题。

2.护患配合问题

由于患儿的年龄特点和身体情况,很多患儿在治疗期间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感,尤其是在静脉输液时极易发生不配合的情况。由于头部固定受到患儿行为因素的影响,血管极易由于患儿不配合导致外渗的情况。同时,也容易导致护患矛盾。家属的不配合和不理解增加了静脉穿刺输液的难度。患儿不配合导致的因牵拉或碰撞出现的外渗情况占据外渗发生率的37.5%。本组中有3例患儿是由于配合不当而导致的树叶外渗,在所有外渗成因中占比较高。

3.固定不当因素

大部分患儿在输液时都会采用头皮穿刺的方式。但头皮静脉输液存在一定的固定难度。若患儿自身不配合或者家属护理不当极易导致针头松脱,而出现外渗的情况。再者,部分护理人员由于自身护理技术不强,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情况也比较多。如护理人员缺乏对患儿血管的全面认识,因而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导致固定不当引起的外渗。还有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不了解外渗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并没有严格按照静脉输液穿刺的操作章程进行,对患儿穿刺部位用敷料进行覆盖以后不能及时观察患儿皮肤的具体反映情况。本研究中有2例是由于固定不当导致的外渗。

(二)对外渗的有效护理对策

1.加强环境干预

为患儿创建舒适的住院环境,从而消除患儿的恐惧感等不良情绪。针对患儿的特点应创建舒适且具有童趣的病房环境,可采用绿色和蓝色为主色调进行病房环境布置。绿色和蓝色起到镇静和安抚情绪的作用。还可以适当在室内防止盆栽调节情绪。或放置卡通画报和玩偶等让病房氛围更加活泼。通过创建舒适的病房环境能够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从而使其积极配合静脉穿刺,降低发生输液外渗的发生率。

2.强化护理技术

在日常工作中,应做好静脉输液方面的知识宣教,使护理人员充分重视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其次,还可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针对不同药物临床影响情况给你充分指导说明。第三,明确护理工作分组,由资历高且操作技术娴熟的护理人员担当管理和辅助作用,以便对护理工作中的不良事件进行应急处理。

3.加大观察力度

护理人员应提升工作责意识,加强对输液患儿的巡视,尤其是针对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儿,应增加巡视频率。若在巡视过中发现有不良情况应及时明确外渗原因并作出预见性的处理措施。

4.加强家属宣教

患儿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发育都不够成熟,缺乏自制力和约束力。因而常因为固定不牢和不配合而导致外渗现象。家属在小儿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以及体征的变化情况。护理人员应提升家属的自主观察和护理意识。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述静脉输率为97.7%。而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为87.5%,治疗总有效率为80%。可见,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小儿肺炎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护理质量,提升患儿的依从性,优化护理满意度更保障治疗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运平,邬燕慧.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探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6):2744-2746.

[2]刘文艳.小儿静脉输液中分级护理干预对降低药物外渗损伤风险的效果评估[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0):79-80.

[3]Nicholas Packer,Miles Hunter,Shawn Dowling. Does the tonicity or rate of intravenous fluid infusion affect neurologic outcomes in children with diabetic ketoacidosis?[J]. CJEM,2019,21(6).

[4]宦云蕾.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5):99+101.

[5]刘琰,程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中的作用及对护理满意率的影响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16):2511-2514.

[6]李艳娟.循证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中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08):175-177.

[7]詹小平.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率提高护理质量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8(14):71.

[8]Shayesta Ali,Khalid Sofi,Abdul Dar. Comparison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tramadol alone with combination of tramadol and paracetamol for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major abdominal surgery in children[J]. Anesthesia: Essays and Researches,2017,11(2).

[9]陆贝,王玲.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04):127-129.

[10]宋明月.马铃薯片外敷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疗效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0):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