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幼儿编织活动技能设计与工具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7
/ 3


阶梯式幼儿编织活动技能设计 与工具开发

王云

萧山区河上镇大桥幼儿园 311265


一、我们的思考

在《指南》艺术领域目标中指出,要“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这里的表现能力含有表现技能的要素。虽然两者不能划为等号,但有资料说明,幼儿期正是手部动作发展的最佳阶段,而手腕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皮层技能的发展与完善,大脑的完善发展又能促进手部运动更加灵活精细,并对幼儿智力、创造等多种才能的开发打下生理基础。

在“特色立园”的大背景下,我们开设本土的“编织”特色课程,前期我们一直处于摸索阶段,老师们对编织活动有自己的认识与操作,幼儿也在这个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为保障后期活动有效开展,我们进行了科学、理性地分析,发现前期以下问题:

1工具投放单一。幼儿的编织技能需要辅助工具来支撑,我们原先投入的工具品种比较单一,因此表现的形式也比较简单,导致幼儿的过程性体验枯燥,操作性弱,没有可持续探索的欲望。

  1. 各技能间缺乏连贯性,活动开展不深入。编织活动对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很多班在开展的过程中,只涉及一些技能的皮毛,对幼儿缺乏挑战性和发展性。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编织特色,但每项活动开展的时间都不长,不是感觉没东西可操作了,就是丢弃原来的内容,或重新开辟新的内容,在技能上没有衔接过程,缺乏连贯性、突破性,不能够把一个项目做深、做透。

3.年龄特点不突出。各年龄操作的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相应年龄段该有的适宜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展了阶梯式幼儿编织活动技能设计与工具开发的实践研究,经过尝试和调整,适宜性编织活动的开展初见显著。

二、我们的实践

(一)设计编织技能——渐进式推进幼儿发展

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出来的,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幼儿的兴趣差异、能力水平,以及操作材料的不同,对幼儿的发展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只有针对幼儿年龄层次提出不同的适宜操作要求,才能增强幼儿自信和动手协调能力,才能更好地开发幼儿大脑思维。

附:“绕的技能”阶梯式设计


各段

编织技能设计

渐进式技能设计

渐进式发展目标

小班

无序绕

有序绕

装饰绕



1.给幼儿提供一定形态的辅助物,孩子选择一种编织材料,一手固定,一手做无序的缠绕动作,感受绕的动作和绕所呈现出来的效果。

2.在一个平面上设置一些勾勒点,幼儿运用编织材料绕过不同的点,无意识地构建各种的图案,感受绕所带来的神奇感觉。

3.提供一定的背景,如各种动物的形状,设置一个情境,幼儿通过有意识地装饰来点缀自己的作品。

1.引导幼儿认识编织材料、工具,培养对手工编织的兴趣。

2.引导幼儿初步学习用搓、编、绕等方法塑造简单作品。

3.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手工习惯。

4.促进幼儿小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中班

规则绕

经纬交叉

初探立体编织



1.提供裁剪成有规律的辅助物,如锯齿状的纸板,幼儿在绕的时候要求间隔相等,重复的缠绕,呈现出来的作品体现规律性和美感。操作过程中可激发和促进幼儿的多种能力。

2.利用积木、纸盒等物件为基底,在物体的平面加固一定数量的支点,支点的设置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对幼儿提出适当的操作要求,可以是简单或较复杂的图案。

3.将“绕”的技能与其他技能进行简单的结合,如“剥”、“盘”、“穿插”、“经纬”、“编辫子”等,可以更完善地体现作品,给幼儿带来更大的成就感。

1.继续激发幼儿对编织活动的兴趣,帮助其正确使用编织材料和工具。

2.引导幼儿学习较为复杂的打结、结辫、经纬编织与连接。

3.在小班编织经验上引导幼儿学习用平面的结表现简单物象。

4.初步尝试用经纬编织的方法进行立体作品制作。

大班

立体编织

塑型艺术品

1.提供一定的辅助工作,但只是作为操作的一个支架,参与操作过程,但最后的效果并不与作品一同体现。

2.在利用塑形工具的同时,添加塑形材料(玉米胶等),以达到定型的作用,塑造的作品可以作为一种生活用品或其他物品使用。

1.幼儿能熟练地使用、选择编织工具、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思维。

2.引导幼儿学习用编、结、盘、拼插等多种方法塑造作品。

3.幼儿能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工具、技法进行编织,制作作品。

(二)开发编织工具——支架式促进幼儿兴趣

把原材料进行适当加工,实现一物多玩,比如把纸板裁剪成锯齿、鱼骨等各种形状,孩子根据不同的载体,勾勒、缠绕出不同的作品;如提供塑料鲜奶瓶,可以简单地缠绕,也可以把封口去掉变成城墙状;可以将两种及多种辅助材料综合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将平面的辅助材料加工成立体的,这样幼儿操作的层次性、差异性也就体现的更加明显了。

附:部分阶梯式工具功能性开发

收集:废旧材料

开发:编织工具

图片

技能要求

适合年龄

纸板

数字图形模具鱼骨形模具

5fcdcf33e6c79_html_78d612386620548b.jpg5fcdcf33e6c79_html_abc2fcf0b3c104ef.jpg

幼儿能进行简单无序到有序的缠绕技能。

小班

锯齿形模具

5fcdcf33e6c79_html_56d00edaaef1a533.jpg1 5fcdcf33e6c79_html_c735542dcfe5e80e.jpg2

图一:进行角与角之间的无序缠绕

小班

图二:进行等距离间隔的两角缠绕编织技能。

中大班

纸盒、牛奶瓶

长城格子盒

5fcdcf33e6c79_html_b4b19c9e758df646.jpg1 5fcdcf33e6c79_html_1fac3b70e25d6f11.jpg2

图一:进行有序的间隔剥绕法技能。

大班

图二:进行有序的间隔缠绕法。

小中班

手链编织器

5fcdcf33e6c79_html_d5b76c14d64efebc.jpg

通过辅助物,进行2,3,,5根的交叉编织制作手链。

大班

百变锯齿盘

5fcdcf33e6c79_html_7bdde1a40e370801.jpg

进行单双数缠绕的方法进行简单基础有规则缠绕。

中班

老师的话:辅助工具的开发和利用,拓宽了我们编织游戏的形式,为幼儿进行各种技能的编织活动打下基础;通过辅助工具的开发和利用,老师们能积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发制作辅助工具,并经过制作→试验→改良→试验→推广的过程,以确保辅助工具对幼儿的适宜性、挑战性。

(三)投放观察,捕捉需要,调整改进

我们所有的编织活动以幼儿为出发点,在幼儿兴趣、能力的基础上来实现的,如果我们投放的材料缺乏适宜性、挑战性,那么对幼儿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常常会给活动一个预期的效果,但有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创造性是无法预设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操作和需要来及时地替换投放材料。

  1. 观察预设的渐进技能是否具备适宜性

观察预设的渐进技能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有适宜的接受程度才能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 如在编织游戏中根据纲要我们多次试验,给各段一个主体的幼儿发展方向:小班无规律缠绕→有规律缠绕;中班以简单的平面交叉、经纬作品→有一定难度的平面交叉、经纬作品;大班以简单的立体交叉、经纬作品→有一定难度的立体交叉、经纬作品,手链编织等。

  1. 观察投放的编织工具是否具有启发性

在区域活动中,操作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才能更好地激发对活动的兴趣。幼儿在对材料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思考,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区域活动时,我们要观察提供的材料、辅助工具是否对幼儿有启发性的作用。如: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吸引、启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投入数字状、骨头状、锯齿状、鱼骨状等辅助工具都具有层次性,从低技能到高技能,从小年龄到大年龄,进行逐步分类,满足各年龄层次的幼儿进行游戏。

3.观察教师平衡幼儿的自发性操作与预设性操作

在区域游戏时,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必须考虑其自发性、预设性操作。因为操作性不强的材料刚开始幼儿还挺新鲜的,可没过几分钟就觉得没意思,不想玩了,那么我们就需要及时调整,以确保幼儿对编织游戏的兴趣。例如简单的肉骨形、鱼骨形本身属于低层次辅助工具,简单的缠绕技能难度系数低,操作度相对容易,只能作为高层次辅助工具的铺垫,才能更为顺利地开展编织活动。

4.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是否具有主动性

有的活动幼儿玩过了还想再玩,有的则幼儿玩的兴趣点很低。如果辅助材料始终保持一成不变,那就调动不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幼儿现场游戏的进展,有目的地投放材料、不断更新我们的辅助工具,来刺激幼儿的主动性达到对游戏的兴趣。例如:懒人围巾的编织器,我们就有好几种:有用盒子、牛奶瓶、木框、塑胶垫、PVC管等,不同质地,操作难易度也不一样,供幼儿自主选择,为孩子游戏提供动力。

四、我们的成效

1.初步特色的形成,通过近一年多的实施,探索、开发出一套适合进行编织游戏的辅助工具,形成了我园的特色玩具。

2. 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自开展编织游戏以来,孩子们爱上了编织,同时,表现出的作品也各有特色,充分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

3.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在师资比较薄弱的农村,我们的教师在编织游戏中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在通过简单到复杂的编织技能,以及辅助工具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老师变得善思考,能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4. 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在家长工作方面,随着我们“创意编织秀”“秀秀我的作品”“材料大收集”“编织艺术周”等活动的开展,家长从最初的不理解、不配合,到现在的支持与赞赏,充分说明我们开展编织活动以及辅助工具开发的有效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