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腐倡廉的路上中国共产党永远没有功过相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30
/ 1

在反腐倡廉的路上中国共产党永远没有功过相抵

刘琴

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

1935年至1948年,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我们党实现了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伟大历史转折,并由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这个圣地,我们党孕育了彪炳千秋的延安精神,创造了从严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工作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在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展柜中,陈列着一份泛黄的判决书影印件。这是我党一以贯之反对腐败这一坚定态度的历史见证。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开赴山西等抗日前线,边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此时军政人员并没有减少,因为全国各地的青年来到边区,加上留守边区的军队和各种军政人员,边区群众的负担非常沉重。

在这种背景下,边区内部的政府工作人员贪污腐败又呈现蔓延之势。贪污腐败严重影响着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抗战期间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考验。开创陕甘宁边区廉洁政府是团结民心、共御外辱、推进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政治保证。

在国民党军和日寇双重围困的陕甘宁边区,为了树民风、正民心、立正气,在反腐倡廉的过程中惩治了一批贪污腐败分子,即便是对红军英雄和历史功臣也一视同仁。1941年惩治贪污犯肖玉璧案,就是当时的典型案例之一。

1941年底,曾经的战斗英雄、清涧县张家畔税务分局局长肖玉璧被执行枪决,在解放区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肖玉璧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马家村,从小给地主家放马,饱受剥削。1933年4月,他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大队清涧支队,在作战中勇敢无畏,每次都冲杀在前,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0年,上级安排肖玉璧到清涧县张家畔税务分局当局长。这是陕甘宁边区经济最困难的年头。上任后,肖玉璧却以功臣自居,不久就贪污受贿,并利用职权,私自做生意,甚至把根据地奇缺的食油、面粉卖给国民党破坏队,影响极坏。案发后,边区法院依法判处他死刑。他不服,写信向毛泽东求情。毛泽东问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肖玉璧贪污了多少钱?”林伯渠答:“3000元。他要求看在过去作战有功的情分上,让他上前线,战死在战场上。”毛泽东说:“你还记得我怎样对待黄克功吧?”林伯渠答:“忘不了!”毛泽东接着说:“那么,这次和那次一样,我完全拥护法院判决。”

肖玉璧抱有侥幸心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即便是贪污几个钱,像我这种对革命有大功之人,大不了不让继续干革命,共产党毛主席还不致于会杀我的头!”可悲的是肖玉璧误判了当时边区的形势,低估了共产党反腐的决心。最终,他以身试法。

肖玉璧被执行枪决,这在解放区内外引起更大反响。广大群众称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是“真正保障人民民主,厉行法制的先进地区”。

1942年1月5日的《解放日报》专门发表社论指出:“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容许有一个‘肖玉璧’式的莠草生长”。

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坚如磐石。在那段峥嵘岁月里,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出台《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等一系列法规制度,要求“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腐化,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

对腐败分子的严肃惩治,背后是对纪律的敬畏,对党的事业、民族未来的希望。一份判决书,见证了延安时期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态度和有力举措,凸显出我们党始终如一的铁一般的纪律。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熠熠生辉的延安精神,厉行廉洁政治的宝贵经验,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力量之源。如今的延安,早已成为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政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坐落在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刘志丹烈士陵园、谢子长烈士陵园、吴起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等一大批中央和省级、市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陆续建立起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政务实、勇于担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