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之木板年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30
/ 2

民间美术之木板年画

王霞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一.民间美术简介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的人民群众为了满足我们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视觉形象艺术,它是亿万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群体艺术。民俗社会生活是民间美术的载体,所以民间美术的种类及其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达形态丰富多样,民间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巧手”创作出来的作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民间美术分布广泛,因为地域和习俗文化的不同,各地的民间美术风格也有差异性。

二.木版年画简介

中国是全世界木板雕版印刷的发源地,中国木版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版画的发源地,在世界版画史上享有盛誉。

木版年画是我国有着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到了清代中晚期的时候,民间年画就已经达到了它的鼎盛阶段。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在中国人的眼里,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人们认为年画不仅仅只是用于节日的装饰品,它具有特别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它已经可以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一本百科全书。在木版年画发展到清代中晚期的时候,全国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重庆梁平、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山西平阳等地。到了清末民初年间时,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

  1. 木板年画的制作

民间木板年画的制作,主要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起稿,接着刻板、印刷、套色,然后进行手绘加工等工序。最开始的时候先有画师完成墨线的稿子以及完成色彩效果和几张分色稿,然后刻版,由刻板师将画稿反贴到梨木板上,根据稿子来雕刻从而可以达到不走样的效果。在雕刻的时候要求做到线条流畅,走刀立线均匀,对于刻板师的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按照不同的色稿雕刻出不同的色版后印刷。印刷的工匠需要先将主板雕版和成叠印纸固定,先印主版的墨稿,然后取下主版换上不同色稿,一一固定套印,要求做到套印准确而且不走样。
三.木板年画的发展历史

民间年画始于史前社会,如果根究其发展的历史渊源的话,年画中门神的历史最为悠久,按照发展规律,作为镇邪驱疫保护神的门神,应该经历了由动物自然崇拜到神格化身神崇拜再到人格化神的三个发展阶段。史籍记载,史前社会就有“画鸡户上,画虎与门”的民俗。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唐代以来佛经版画的发展和雕版技术的成熟、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都大大促进了木版年画的繁荣。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门售卖年画的“画市”,当时称为“画纸儿”。而汴梁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加之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刻印年画取代了手绘门神画,并且官办与民办作坊齐开,多达三百余家。宋金时期,已经出现了“四美图”这样的精美绝伦的木刻版画,它是现存最早的木版画。道光年间,在李光庭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一词,从此,所谓“年画”就拥有了固定含义,即是指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
四.木版年画的题材
年画取材于世俗社会生活,题材无所不包,根据王树村先生统计,各种题材画样多达两千多种。有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世俗生活类、风景名胜类、实事新闻类、讽喻劝戒类、仕女娃娃类、花鸟虫鱼类、吉祥喜庆类等等。
年画的内容包罗万象,有歌颂明君贤臣的,有鞭挞昏君,奸臣小人的,有宣扬因果报应的,有贤母教子、孝子事亲,英雄救难、报仇雪恨的,有历史故事、文学名作、民俗风情、戏曲时事、仕农工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等等。归结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喜画,比如说新婚人家贴用的喜庆画(2)祝福庆寿画,是庆祝开业和福寿吉日的年画。(3)行业祖师像,是各个行业祭奠创业祖师或收徒传艺等仪式上贴用的纸祃(神像)类画(4)扇面画,是夏季年画淡季时补充性的木版印画制品(5)西湖景和丈画,西湖景就是俗称的“拉洋片”中的洋片,或西洋镜,以风景为主,兼有时事题材。丈画是贴在茶圆、酒楼和大型横披画,多以文武戏处故事为主要题材。(6)灯屏画,也叫灯方画,粘贴在灯笼四面,内容多取材历史故事和戏曲,常与迷语结合,称为“灯迷”。(7)玩具博戏类,用于做棋盘、纸牌、走马灯或风筝的装饰上。(8)其他杂画,各种岁时节日用的装饰画

五.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年画的风格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面貌,总的说来,有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杨柳青年画;有粗犷朴实、充满乡土气息的山东潍坊和河北武强年画;有造型生动活泼、色彩对比强烈,充满生活气息的梁平年画有以细腻工整的桃花坞年画;有古朴稚拙的河南朱仙镇年画,它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年画;还有大写意风韵的色彩浓艳的四川绵竹年画;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的福建漳州年画和广东佛山年画,它们多以红黑色打底,神佛类画丰富多样。这些年画丰富了中国年画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征,使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着环境和社会因素,比如,影响最大的杨柳青年画就是一例。“杨柳青年画兴盛于明清时期,清代末年达到鼎盛阶段。由于临近北京,多有恭品进京供大户人家贴用,故杨柳青年画制作精细,色彩柔和,以迎合宫廷和市民品位。制作精美的“绿地流云门神”就是其中的珍品。仕女和娃娃题材的吉利年画更是一绝。时传“北宗画传杨柳青”就是指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宫廷画院技法,尤其是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当时的大画店“戴连增”和“齐健隆”两家经常邀请著名画师出画稿,以提高年画的创作水平。杨柳青年画至今保持着以手绘方法画人物手和脸的工艺,称为“开手脸”。它的影响远至新疆和国外,“家家都会点染,户户皆善丹青”、“杨柳青年画一年鼓一张”,这是形容当年杨柳青年画景象的话,可见当时年画在当地的繁荣景象。中国的祖先正是沐浴在这样的艺术生活的情境中走过了一代又一代的。


五.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
传统年画随着传统习俗的改变和社会现代变革,出现了濒危局面,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被机器胶印所取代,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年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正带着昔日农耕社会田园牧歌的一抹余辉,艰难地行走在仍在城市化着的乡村以及城市中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中间。仅能够在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陕西凤翔、福建漳州、广东佛山、湖南滩头等地仅存的年画作坊看到这些尚存的年画。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传统木版年画也和许多其他濒危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一样,被列入了抢救和保护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