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爱国而行稳 因报国而致远---体悟习主席点赞的5名民族企业家的爱国情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30
/ 3

因爱国而行稳 因报国而致远 - --体悟习主席点赞的 5名民族企业家的爱国情怀

刘志刚 张伟 郭雨虹

国家电网通用航空有限公司 北京 102213


摘要:实业报国是中国近现代优秀企业家的创业思想和终身目标,在今年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希望企业家要增强爱国情怀,并点赞5名爱国企业家典范。本文详细梳理这5名企业家的平生事迹,以飨读者。

关键词:企业家;爱国精神

引言:2020年7月,习主席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希望企业家要增强爱国情怀,鲜明指出: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的荣毅仁、王光英,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这5名被习主席亲自点赞的民族企业家正是用终其一生的躬身耕耘,深刻诠释了“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的深刻内涵。

1张謇:清末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张謇, 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甲午战争后,他鲜明地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弃政从商,自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始,陆续兴办了数十个企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还曾担任、江苏咨议局议长、南京政府实业总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等重要职务。毛泽东评价他:中国最早有民族轻工业,不要忘记南通的张謇。

“棉铁主义”的坚定追随者。19世纪末世界潮流是轻重工业并举的“棉铁政策”,张謇敏锐地察觉到这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产业政策,既可以解决对外贸易逆差问题,又是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作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开拓者,光绪二十五年(1899)4月,拥有2.04万纱锭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因为张謇是状元出身,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实业兴邦的坚定执行者。张謇“振兴实业”一方面对抗设在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养民”。张謇在大生纱厂赚得丰厚利润之后,从光绪二十五年到宣统三年(1899年—1911年),以通州为基地,以棉纺业为中心,又兴办了一系列辅助企业,总投资900多万元。张謇的实业,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经济体系,中国的面粉、玻璃等产业从此开始起步。为了“养民”,在苏北沿海各县,张謇还先后创办了20个盐垦公司,围地413万多亩,年产棉11.6万余担。工农业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大生民族资本集团,资产总额大约3300多万元。

教育兴邦的积极践行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謇筹建通州师范,这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是复旦大学的前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并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是上海海事大学前身。民国元年(1912年),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同年还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

2卢作孚: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卢作孚,重庆市合川人,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幼年家境贫寒,辍学后自学成材,早年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卢作孚跨越了“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毛泽东评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万万不可忘记的人”;蒋介石称他“作孚兄”、“民族英雄”;冯玉祥夸他是“最爱国的,也是最有作为的人”。

创办民生公司,统一川江航运 。1925年,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从一条小火轮开始,到1950年已拥有客货轮船140多艘,独资或合资创建了70多个企业,涉及发电、自来水、造船、仓库码头、铁路、煤炭、水泥、陶瓷、印刷、出版、钢铁、机械、纺织、印染、食品、建筑、贸易、银行、保险等许多领域。他统一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使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 

组织领导宜昌大撤退,挽救中国民族工业。1938年秋宜昌沦陷前夕,卢作孚指挥“宜昌大撤退”,领导所创办的民生公司用自己的船只,经过40天的奋战,抢运了聚集在宜昌的人员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这次抢运被誉为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撤退运输中,包括复旦大学、中央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师生,兵工署22厂、23厂等数十所军工厂。宜昌大撤退完全依靠的是卢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这样的撤退在中外战争史上只此一例。

开发北碚,建设花园城市。卢作孚在北碚期间的建设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进行:一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二是大力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三是创办文化事业和社会公共事业。还以青岛的建设为蓝图,成倍扩大北碚市区面积,建起了北碚第一个街心花园,并在北碚的周围种上了从上海带回来的梧桐,使北碚有了一个花园城市的雏形。

3陈嘉庚:爱国华侨领袖

陈嘉庚,1874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集美区),父陈杞佰是新加坡商人。1891年,陈嘉庚渡洋前往新加坡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从此发迹。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兴办实业。1904年,陈嘉庚集资7000多元创设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在三个月内获利共4万元。在菠萝园中大面积种植橡胶,到1925年,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之后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鼎盛时期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其南洋华商的领袖地位由此确立。

支持抗日。1937年8月15日,陈嘉庚发起成立“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并担任主席,准备进行持久而大量的筹款。1938年11月2日,陈嘉庚在重庆《中央日报》上公开发表著名提案:“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 

反对内战。1946年,内战爆发后,陈嘉庚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美国总统和国会表示抗议。并且抵制蒋介石召开的国民大会,指出蒋介石“一夫独裁,遂不惜媚外卖国以巩固地位,消灭异己,较之石敬瑭、秦桧、吴三桂、汪精卫诸贼,有过而无不及。”1947年,组织“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积极声援民主党派关于制止内战的斗争。

兴办教育。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陈嘉庚捐献2000银元,在家乡创办惕斋学塾。民国3年(1913年)相继创办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商科、农林、国学专科、幼稚师范等,并逐步发展,在校内建起电灯厂、医院、科学馆、图书馆、大型体育场,建设集美学村。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

4荣毅仁:面向世界的“红色资本家”

荣毅仁,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著名的工商业家族,年仅弱冠就开始辅佐父亲经营庞大的家族企业,新中国成立前,逐渐成为荣氏二十多个家族企业的代表。建国后,荣氏家族其他成员和上海的其他资本家一样,纷纷离开大陆,而荣毅仁毅然决定留下来,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创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6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全部资产捐献国家,投身建设新中国。1956年,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把自己的商业帝国无偿交给国家,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以老市长身份,为荣毅仁助选上海副市长,“因为他既爱国又有本领,应当选为国家领导人。”1957年,荣毅仁出任上海市副市长,1959年,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张琴秋找到他,传达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希望他出任纺织部副部长一职的口信,他满口答应,纺织部希望他在国庆节前到京上任即可,可荣毅仁三天之内就动身了。

全球视野办金融,创立中信集团。为了探索国际经济合作之道,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于1979年10月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CITIC投资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邓小平以三顾茅庐之礼数,聘请荣毅仁来当首任总裁。公司成立第一年,荣毅仁就接待了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达4000多人次,国内前来洽谈业务的也有3000多人次。荣毅仁不遗余力网罗人才,聘请到为中美建交立下汗马功劳的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为顾问,成为脍灸人口的美谈。不久,荣毅仁便以大上海资本家的经营谋略和中国政府的强大背景,将CITIC发挥到所向无敌的地步。

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卓越的国家领导人。在担任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职务期间,他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在担任国家副主席期间,他出席各种重要国务活动,与不少国家的领导人和实业界知名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坚决拥护和认真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在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期间,积极为基本法的起草提出意见和建议。

5王光英:深厚“红色”情节的“红色资本家”

王光英,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早在青年时代,秉承“实业救国”理念,以技术入股形式与友人创办天津近代化学厂,开始步入商界,后出资创办天津利生针织厂。建国后,曾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光大集团的创立者,1986年在香港获比利时国王授予的皇冠勋章,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优秀代表。1954年7月1日,他带头对近代化学厂进行公私合营,不仅自己主动将其主持的近代化学厂率先公私合营,并把该厂在公私合营后按规定分给他的定息全部捐献给了国家。1981年,王光英作为全国工商联代表团成员到澳门、香港考察,回来后,他建议利用世界经济回升的机会,到香港开办一家公司,专门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资金开发内地实业,建设大型工程。中央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决定由他出面负责建立这样的公司。1983年4月,公司正式成立,定名为“光大”。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受革命家庭的影响,曾冒着极大风险陪同母亲董洁如帮助中共地下组织传送情报,掩护地下工作者。抗日战争后期,他兴办民族工业,向解放区低价出售大量军用物资和医疗用品。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真诚实践“听党的话,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诺言,被周恩来同志誉为“红色资本家”。

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全国工商联的杰出领导人。他1950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多年担任民建中央和地方领导职务,全身心投入多党合作事业。1950年,作为天津市工商联的首任秘书长,他具体策划、组织了天津工商界抗美援朝反美爱国示威大游行,号召天津工商界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坚决拥护支持抗美援朝,毛泽东同志对此亲拟电文予以嘉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