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引导提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创设情境引导提问

郭春生

湖北省枣阳市太平镇中心小学 湖北省枣阳市 441206

摘要:科学课课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问,主要方法有启发谈话、实物观察、图片观察、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实验、实地考察六种。

关键词: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方法。

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科学探究要从问题入手,以 问题为导向,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思维活跃的表现,小学科学课的探究,一般从问题开始,在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要探究的问题的一般不是直白的告诉学生,问题往往隐含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果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就会觉得很枯燥、很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突出探究的重点,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思路和启发,让探索有地放失,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教师会专门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积极进行问题探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的开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 启发谈话,引出问题。

启发谈话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启发谈话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让注意力更集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可以以旧引新,过渡自然,可以为铺路搭桥,指引方向,可以开门见山,直达目标,让探究少走弯路,实现有效探究,高效探究。

在学习《桥》一课时,老师这样启发谈话。桥,同学们都走过,见过,在村头、在田间小路,我们走过石板桥、水泥板桥、木板桥甚至用木棍搭的桥。在公路上,我们走过钢筋、混凝土桥。在铁路上,我们见过钢桁大桥、斜拉桥。在公园,我们走过石拱桥,在城市,我们走过高架桥、立交桥等等。那么多的桥,我们能不能给桥分分类呢?分类之后会提出很多关于桥上问题。

二 实物观察,引出问题。

观察的实物有动物、 植物、岩石、矿产和实物模型等。

在教学《地球仪》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模型,由于地球仪以上表示的信息很多,学生一时不知从何观察,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从整体观察,再到部分观察,然后重点观察。整体上观察形状、颜色、姿态。部分观察海洋、陆地、疆界等。重点观察赤道、南北回归线、经纬线、南北极、经纬度等。学生在观察中就会全面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

三 图片观察,引出问题。

图片包括各种跟本课探究有关的物体的图片,场景图、流程图等,教材中的每一幅图片,都有编者的明确意图,每个图片都蕴含着知识点,多张图组合、包含一个知识系统,图片可以为师生的教和学提供启发,为探究提示方法流程和注意事项。

《水力发电站》一课,教材首先展示水利发电站的水库图,中间呈现水力发电站设备图,水力发电流程图,模拟实验做法指导图,自制小水轮图。最后呈现浮简打捞沉船图,放水调沙图片,水磨图片。三组图片的呈现,凸显出观察的重点,探究的思路和教学的过程。即观察→问题→ 探究→ 拓展。

具体做法:学生在观察,水库大坝图后提出;大坝为什么要修那么高?出水管道为什么要安放的那么低?在观察水利发电站流程图后,学生提出水利发电机如何发出电的?水轮机装在哪里?怎样发出更多的电?等问题。在观察水磨图,浮筒打捞沉船图,放水调沙图后。学生对水力的作用有了新的拓展,提了很多问题,讲出了很多关于水力利用的实例。

在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六课《月相的成因》一课时,老师先出示老师和同学们在《观察月球》一课时观察整理的二十五天的月相变化图,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1为什么月初的月亮像峨眉?2为什么农历初一看不见月亮?3为什么上半月的月相和下半月的月相不一样?4为什么月相上半月越来越大,越来越亮?5为什么下半月的月相越来越小,越来越暗? 6月相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的提出,成为教学的重点和焦点,后续的教学和探究活动就围绕着问题展开。

四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手段包括制作课件、微课、播放影像资料等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能让观察的内容大量集中呈现,方便学生比较、观察,归纳、总结,有利于发现特点,总结特征。如在教《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可以让不同类型的世界各地的动物分类集中呈现在视频上,能把学生不熟悉的,遥远的无法经历的,没办法身临其境的事物,情景呈现在学生眼前。如播放恐龙灭绝的视频,播放模拟地震、火山喷发、庞贝城毁灭、八大行星的运动、月相成因等视频或课件,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找到答案,让课堂精彩精彩纷呈。

五 演示实验,引出问题。

演示实验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科学问题,掌握实验的方法,还有利于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水力发电站》一课时,老师通过演示手摇发电机发电的过程,启发学生理解水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教学《月像成因》一课时,教师用三球仪演示日、地、月相对位置的变化,把抽象的天体运动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打消了学生危难的情绪,学生觉得原来很难的无法弄懂的只有科学家才能探究的问题,我们小学生也是可以探究的,情绪立刻兴奋起来,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自然而然的提出了课堂要探究的问题。

六 实地考察,引出问题。

实地考察是科学老师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的最真实最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最接地气的科学考察实践活动。

有些科学探究活动需要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比如考察池塘群落,周边水域污染,物的扦插、嫁接、栽培等科学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不但能检验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检验是否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是否能学以致用,真正获得一种技能,只有亲临现场,实地考察才能真实感受到问题的存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发对问题的思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情感才能自然而然的产生,并得到强化,通过实践活动产生的意识和情感,将会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并深远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而真正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知识目标,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环境与社会目标。

以上讲述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多用于探究活动的开始阶段,后续教学过程中的激发学生提问的方式、方法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灵活运用。

作者简介:郭春生,男,1966年3月出生,汉族,湖北省枣阳市人,专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工作单位: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太平镇中心小学。邮编:4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