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基层医院 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李灵龙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医院 浙江嘉兴 314016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特点、规律,明确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4月-2020年6月时期内上报的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施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即59.00%>41.00%;静脉滴注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首要途径,约占80.00%,且皮肤及附件反应较高约占40.00%;抗感染药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来源,约占55.00%,更是以头孢菌素抗感染药为代表。结论:针对基层医院,若要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应在有效把控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和岗位职责的同时,做好社区宣传教育,保证用药安全。

【关键词】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宣传教育;用药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合格药品、正常用量及用法等条件下,出现和用药目的无任何关联的反应。随着医学技术的逐步发展,临床药品种类及剂型明显增多,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提高,不仅会威胁机体生命安全,还会引起医疗纠纷[1]。抽取本院2018年4月-2020年6月时期内上报的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本院2018年4月-2020年6月时期内上报的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借助Excel表格、手工筛选等方式,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及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因素予以汇总处理。

  1. 结果

2.1 性别和年龄

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共41例(41.00%)、女性共59例(59.00%);18-30岁共3例、31-40岁共16例、41-50岁共20例、51-59岁共16例、≥60岁共45例。

2.2 给药途径

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中,静脉滴注共80例、口服给药共10例、阴道给药共2例、雾化吸入共1例、肌肉注射共7例。

2.3 临床表现

①皮肤及附件反应共40例,包括皮疹、皮肤瘙痒或潮红、眶周水肿、皮下出血及眼睑充血;②神经系统反应共15例,包括头晕头痛、四肢麻木、烦躁不安;③循环系统反应共15例,包括面色苍白、低血压、心悸紫绀;④消化系统反应共10例,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嗳气;⑤呼吸系统反应共20例,包括咳嗽和呼吸困难。

2.4 药品种类

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中,抗感染药(12种)共55例、中药制剂(5种)27例、呼吸系统药物(4种)共8例、心血管系统药物(3种)共6例、中枢神经药物(3种)共4例,其他药物(3种)共4例。

以抗感染药为例,涉及头孢菌素类(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及头孢曲松)、青霉素类(青霉素、阿洛西林和美洛西林)、硝咪唑类(替硝唑和甲硝唑阴道泡腾片)、氟喹诺酮类(盐酸左氧氟沙星)、其他(氨曲南、阿莫西林舒巴坦钠)。

  1. 讨论

3.1 药品不良反应和性别、年龄相关性

本研究中,女性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但却无性别差异。60岁即以上人群是不良反应首要群体,这和基层医院职责功能密切相关。原因为:本基层医院位于社区,是以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等老年患者为主导,且在体质偏弱、基础病症多、病因复杂等因素下,联合用药时极易导致药品不良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肝肾功能逐步减退,导致药物吸收及代谢等功能出现障碍,引起药物蓄积。即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以患者自身特点为导向,施行个体化给药方式,且还应评估患者全身状况,预防药品不良反应[2]

3.2 药品不良反应和给药途径的相关性

静脉滴注为诱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关键。研究数据显示,国内输液市场容量超过100亿瓶/袋,平均每人输注8瓶药液,远高于国际水平2.5-3.3瓶/人。无论是在三甲医院,还是在基层医院或社区医院,均是将静脉滴注定义为首要治疗方式,这也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居高不下。原因为:药液由于直接输注血液系统内,极易因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和输液器具等因素,引起不良反应;药品运输或贮藏等环节分解、配制或滴注等环节操作不到位,也会诱发不良反应。若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应最大限度使用口服给药、肌肉注射等方式,逐步做好临床医师培训及指导等工作,杜绝“输液好的快”理念[3]

3.3 药品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

调查结果显示,药品不良反应往往会累及至皮肤及附件,约占40.00%,这和皮肤临床表现便于观察、诊断等密切相关。卫计委规定,医疗机构需对基本药物予以100%配备及使用,但我基层医院是以抗感染药、镇静催眠药等基础药为核心,由于抗原性相对较强,极易导致各类不良反应[4]

3.4 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品种类、抗感染药类型的相关性

(1)药品种类。以药品种类对药品不良反应思考中,可知抗感染药位居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前者和使用率密切相关,后者原因为:中药制剂成分较多,难提纯,且还在制备过程中掺入着色剂、稳定剂和增溶剂等,极易导致药物成分变化;中药制剂制作、运输及贮存等环节,因药品成分的不同面临理化反应,使之将蛋白质、生物大分子演变为过敏原。即在临床用药期间,应详细明确中药制剂禁忌症和适应症,再联合药物科学配伍的原则,杜绝不良反应。

(2)抗感染药类型。头孢菌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广、安全性佳的优势,且对降解产物存在极高的抗原性,这也导致药物过敏反应居高不下;氟喹诺酮类药由于合成工艺较为复杂,易携带大分子抗原、半抗原,辅之赋形剂的使用,极易诱发不良反应。为科学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可借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抗菌药治理细则,通过对基层医院药物使用情况的规范性把控,杜绝各类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5]

综上,针对基层医院,若要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应在有效把控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和岗位职责的同时,做好社区宣传教育,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孙琦.基层二级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现状分析[J].大医生,2018,3(09):168-169+172.

[2]张海涛.基层社区医院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15(09):37-38.

[3]李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5):58-59.

[4]邱玥,周燕,周文莉.基层社区医院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5,24(23):104-106.

[5]葛浩澎.基层医院1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北方药学,2015,12(04):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