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交流 构建有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关注学生交流 构建有效课堂

母建军

剑阁县实验学校,四川 广元 628300

摘要:有效教学就是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进行科学的有效教学先要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数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过程,数学课堂里时时有着数学交流,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数学交流的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高数学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关注 学生交流 小学数学 有效课堂

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效益”这个词汇已经不局限于经济领域,逐步渗透到教育界,为教育者所关注。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效教学,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这是目前教师议论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在课堂上体现自己的新课改理念,遇见问题就盲目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没有交流出什么结果,害怕耽搁教学时间就草草收兵。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导致大部分学生数学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是语无伦次、毫无条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交流,构建有效课堂呢?

一、问题情境合适,交流形式合理,提高的学生参与度。

数学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问题是数学交流的起点。如果创设的问题情境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或不适合学生的思维层次,就可能使数学交流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和交流的能力。课堂提问是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大问题”,还是一道习题中的“小问题”,教师都需要精心设计和选择,把握好“三个度”,即“有一定的深度”,在探究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难易适度,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体会不到讨论的价值,讨论的问题太难,学生经常不能取得成功,都会影响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时度”问题情境的安排要恰到好处,适时出现,如教学重难点处,概括或发现规律时,知识点容易混淆之处,在挖掘知识之间联系时,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和辩析时,都可以安排学生交流。“有一定的广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让学生在寻找各种解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认真倾听,学会表达,提高数学交流的深度。

交流前的深入思考,交流中的倾听和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提高数学交流深度,激发学生思维参与的关键。

1、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语言具有简练抽象、清楚和形式多样的特点,数学语言包括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形式。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各有自己的特点。符号语言简洁、形式化强,有利于推理、计算;图形语言直观,有利于问题的具体化和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文字语言通俗易懂,能较好地融合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数学关系等,有利于数学问题含义的叙述。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形式来进行数学表达,并实现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沟通与转换。

2、帮助学生学会倾听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有效的倾听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然而,我们在课堂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正在与一位学生对话,其他很多学生却没有认真倾听,甚至旁若无人地做着自己的事;一位学生的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学生已经高高地举着自己的手,甚至喊着:我来,我来……有时小组讨论非常热闹,但每个学生都在抢着发言,只想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而不注意别人说什么。这样的交流实质上没有达到信息交流并引起学生思维碰撞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比如:教师可以用“你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对于他的方法你有什么想法”等语言,促使学生自觉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地思维。学会理解和接受他人正确的观点。

三、“放”“收”有序,教学组织应自然流畅

开放的教学组织可以给学生留出更大的思维空间,促进思维的发展。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开放的教学不是放开的教学,“动”但不能“乱”,如果教师把握不好“放”的度,将会出现学生无拘无束、放任自流的现象,当教师仅靠大声吆喝或敲击黑板的办法组织教学的时候,学习活动肯定是无效的。因此,开放的教学应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放出去也要收得回来,才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学生的思维活动自然流畅。

要做到“放”“收”有序,关键在于要在“放”的同时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觉地回到有序的学习活动中。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了5fa0c2ac98e7a_html_a9836f6cde03ddd1.gif5fa0c2ac98e7a_html_bd91c5fdd13cabaf.gif 后提出:“同学们手中有一些不同形状的纸片,你可以用这些纸片折出几分之一呢?试试看,一会儿把你折的成果向大家展示。”接下来学生自己动手折、画、议论,这个环节是开放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折几分之一,也没有向学生提出时间限制,而巧妙地利用了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组织教学,学生在“要向同学展示成果”意识的驱动下,会在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后,自觉地回到汇报展示的环节中。

、适时适度疏引评价,提高数学交流的效度

在数学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疏引或指导,发挥好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促使数学交流更有效。

1、疏导与引领

数学交流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适度进行必要的疏引,有时要加强信息,有时则要淡化信息。如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教师应及时给予疏导、点拨,引导学生想说的话说出来;当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想法、观点偏离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在保护学生参与交流积极性的前提下,巧妙地把学生的交流方向引导到本课的学习内容上来;当学生交流中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梳理、辨析、讨论,甚至可以想办法引发学生的争论;当学生交流的信息或观点渐趋一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交流过程中得到的成果提升到一般规律的层面,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探究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回应或评价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答案的评价或回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交流的成就感与积极性,也会影响交流的进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参与交流过程中的“亮点”,予以肯定与表扬,增强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信心。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数学交流的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高数学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作者:张小军 学术期刊 金色年华(下)GOLDEN TIMES 2011年第6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