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日常,盘活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8
/ 2

盘点日常,盘活课堂

顾金菊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北城中学 256600

【摘要】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和方法力求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尊重“人是最高价值”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奉行“拿来主义”,将学生生活与教材做到“无缝衔接”,以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日常生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一、由“礼”及礼,礼尚往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出来不如做出来,想出来不如看出来。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生活中各类礼节和礼仪, 在教学中,首先从古繁体字“礼”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先出示繁体“礼”由学生查询探究出其会意, “豊”是行礼之器,本义为举行仪礼,祭神求福。后来,“礼”字的涵义也日益丰富,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等。《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本义作动词:击鼓奏乐,奉献美玉美酒,敬拜祖先神灵。引申为动词,尊敬、厚待;名词,敬重的态度、言行。

二、推己及人,设身处地

新课标指出,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是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在讲授《做文明有礼的人》这一课的时候,首先把话语权交给学生,由他们列举出校园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帮老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吊儿郎当地穿着校服,拉链大敞,裤子修改得极瘦;在路队中遵守秩序,不打闹,不交头接耳;在课堂上插嘴说话、坐姿懒散、吃零食;见到走廊或楼梯有纸屑等垃圾,顺手捡起,扔进垃圾筒;给同学起“绰号”,开恶意玩笑;在教室内讲粗言滥语、肆意打闹嬉戏。用“童眼看世界”,并及时跟踪反馈指导,引领学生学习培养语言文明,举止文明,爱护环境等美德,克服或者改掉服装不整,不注意仪表、语言不文明,举止不得体的错误言行。同时邀请两个男女生分别展示仪表举止的示范动作。

在做出这些评价反馈与指导之后,自然设疑:“我们同学们今后将怎样做到文明有礼呢?”由学生主动把课本上小严的案例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发他们的思考:1.小岩哪些方面做的不合适?该怎样改进?2.在你或者同学会身上还有哪些类似不礼貌的言行?3.这些行为会给带来什么影响?4.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受别人的欢迎?这样孩子们用自己的眼去看,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从而融会贯通,,明确了今后的践行方向,既实现了从理论到生活的无形过渡,又起到了明理道行的最终目的,使“怎样做”的问题解决水到渠成!

三、追溯历史,守正出新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与道法教材的联系又非常密切,有的章节甚至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在《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导入新课:“如果国家有一个工作需要你30多年与家人隔绝,你是不是愿意去做?”首先运用名人效应,通过视频播放“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为国家利益隐姓埋名、“与世隔绝”默默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事迹,“此生属于祖国”“党的决定我从来没有含糊过,”理解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报效祖国的初心和壮志。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以及当代伟人,我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从1848年屈辱而一路悲壮的民族奋进史,结合名人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从而深刻挖掘本节课的主题,结合他们的事迹,分析得出结论。无论屈辱中抗争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无数革命先辈坚持祖国利益至上,舍小家顾大家,才换来我们新中国的成就和美好未来。

继而援引“时代楷模”、江苏省“海防模范民兵哨所”,“国旗屹立开山岛 ,一生一世一双人” 王继才夫妇卫国守岛的32年的感人事迹,“身体是父母的,人是祖国的,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用他们平凡朴实的话语和默默无闻的作为,来展现平凡人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最终在《少年中国说》的激昂气氛中,孩子们的爱国激情得到升华!

四、厘清责任,明确行动

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让学生关注身边人也关注全人类,关心身边事也关心国家大事,在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向生活学习道德与法治,正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所以,道法课堂本身就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因此将国家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入课堂已经成为道法课的常态。

在教授八年级道法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时,引入了山东五莲二中杨守梅老师事件:2019.4-7月间,五莲二中一老师因体罚两名逃课学生被学校及当地教育部门重罚一事引发社会关注。针对这个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赛,分正反方对老师和学生的责任进行辨别。正方同学从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拥有惩戒权,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个角度分析出杨老师尽到了责任。反方同学则从老师教育方式不当,没有看管好所有学生,导致他们影响了中考,从而得出结论:学生逃课失责,老师也负有很大的责任。

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把潜在的能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既条理清晰又自圆其说。因为领悟深刻,对责任的学习运用也就更扎实。由于学生对体罚和惩戒的界限不清楚 所以我又给他们进行具体阐释,使学生明确:老师应尽责,但不能否定对学生的惩戒权。同时补充说明:五莲县教体局已撤销对杨老师追加处理决定。由此,使学生更加明确,学生失职追责,老师对学生的惩戒权也是负责任的表现。

最后我设计问题:“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些爱之深、责之切的老师们?”由胜方辩手总结陈词。当听到孩子们深切真挚的话语,“杨老师的管理的方式虽然不当,但她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我们应该对这样的好老师心怀感恩!”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感欣慰。

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商,从而为他们今后在大是大非面前如何决断擦亮了眼睛。

五、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看、所闻,努力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

在教授《预防犯罪》章节时,我采集了学生们同龄人违法犯罪的案例,并通过闯关的形式,结合案例设计如下问题:1.实施校园欺凌的人是如何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2我们该怎样对待这些不良行为?

在展示了如激情犯罪、无心之失和助人下石等等案例后,我采取步步推进策略:这些案例中的同学在学校都表现良好,为什么犯罪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呢?在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中,分别得出结论:这些或冲动自私或虚荣侥幸,或在家庭中身心备受摧残的孩子,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没有把法律根植于内心,当作自己必须坚定的信仰,没有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而导致的。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学生的这些疑问:“某些人的不良行为不就是受到批评教育吗,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大部分同学没有不良行为更谈不上严重的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对我们还有意义吗?”直逼学生那些看似无所谓或可有可无的,可学可不学的散漫心态:在我国法治化的今天,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