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部编必修一教材“探究与分享”的有效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7
/ 3

思想政治部编必修一教材“探究与分享”的有效应用

张甲卫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

新学期,语文、历史、政治都换了部编版的新教材。新教材的改革并不是对旧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套有价值有内涵的学习资料。

新教材注重体现综合性学科特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性学习,更多的以栏目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关注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身的感受对话,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部编必修一教材在体例上分为课、框、目三个层次;在内容上,正文和辅助文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正文包括宋体字,以及“探究与分享”中的楷体字,二者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呈现教材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作为正文部分的“探究与分享”特点上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参与的全民性;作用方面提高了兴趣、提升了能力、突出了核心价值,同教材的正文相互呼应,是内容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鉴于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利用。

一、“探究与分享”栏目的分类

“探究与分享”按出现位置来分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在每个目题之下,一般关联本目所涵盖的内容,提供相关材料,提出具有指向性、引导性的问题,充当展开学习活动的切入端;《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探究与分享部分是给出了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所收到的不平等待遇,包括割地赔款驻军租借等,材料二特别给出了火烧圆明园的例子。读完让人气愤不能自已,从而加重了对“悲怆”这一氛围的渲染,让学生再次身临其境地体会封建制度的没落,中国当时内忧外患的境地。

二是穿插在有关正文之间,紧扣不同段落的正文,针对文中的重点、难点提供情景,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深入思考、交流分享,达成教学目标。近代以后,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实践,“探究与分享”从几个阶层的抗争给出了材料,农民阶级、地主阶级都曾进行过尝试,以此增加学生的见识,达成最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总体目标。

二、“探究与分享”的特点

1、紧扣主题,服务主题。每一个探究与分享的选材一定是经过精挑细选,在海量的材料中选取最佳选项,确保能够服务主题,达成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目中,选择了最初中国的先进分子接触、了解、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过程,从此说开去,迈出了“征程”的第一步。

2、趣味性与知识性并存。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内容偏枯燥,距离刚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讲有点远,与初中所接触的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有较大的区别。如果仅仅从理论到理论,学生一是很难理解,二是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知识内容的接受及情感价值观的共鸣。“探究与分享”很好地起到了中和作用,所采用的材料从生活和趣味入手,比如在《伟大的改革开放》一目中,采用了“三大件”的变化,让学生在三大件的比较中体会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变化,由变化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对改革开放意义的理解与认同也就顺理成章了。本文中第二个“探究与分享”补充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巨大成就,列举了一些我国发展的最新资料,扩张了学生的视野。

3、问题设置开放,学生参与度高。“探究与分享”模块的问题基本是以“说说”、“谈谈”、“交流”为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感受材料后能够有话可说,从基本层面谈起,为后面师生互动留足了空间,答案的不固定性也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与思考,为小组教学、互动讨论提供了资料和平台,有利于我校“1121”课堂模式的开展。政治组的互动案就是围绕“探究与分享”进行设置的,通过学生讨论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引起了学生兴趣,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三、“探究与分享”的作用

1、启发思考。栏目所提供的资料,设问的问题都是对应主题,围绕主题展开,学生在经过阅读和思考后会产生相应的认识。这些认识不管是深入还是浅薄,甚至可能有那么点错误和偏差,但是只要是有生成,就是宝贵的。剩下的就是在这个宝贵生成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一个过程。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探究与分享”所起的启发性作用不容小觑。

2、增长见识、加深理解。这是部编版的新教材,甚至是开学前夕刚刚“新鲜出炉”,中间加入了许多新材料、新观点、新元素。新的材料详实生动,可读性强;新的观点新的元素符合现在高中生的特点与认知,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如在“新时代的成就”里有港珠澳大桥和国产水陆两栖飞机“鲲龙号”的图片,直观地展示了我国各个行业的新成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自豪感,直观地感受到新时代的变化。

3、服务目标、提供借鉴。“探究与分享”所提供的信息资料都是千挑万选,能准确表现主题,深化理解,达成共识,我们发现现有题目中很多的材料都是本部分的延伸或者变形,深入剖析这些材料,能为后面的考试试题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打好基础。

四、“探究与分享”的应用

1、自主学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

在必修一《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第一目“改革开放的进程”的教学中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体会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三大件”的变化与发展,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说明改革开放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针对这一探究,我会事先给同学们留家庭作业,让他们以照片或者文字的形式来介绍他们家的变化,在课堂上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什么带来的?这样做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帮助潭门提前预习课本知识,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2、课堂探究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重点、难点问题,作为教师,该如何确认、处理和化解这些教学重、难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重要意义“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中的探究与共享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那么课本里的探究与分享无疑是最好的问题引导。

在必修一《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第二目“改革开放的意义”的教学中第一个探究与分享介绍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并指出了习近平总书记授予了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引导大家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改革先锋对我国国家与社会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首先带领他们认同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我们国家取得的成就,完成本节课的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目标,其次带领他们思考这些先锋模范都体现了怎样的精神,从而引出我们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3、课后巩固

及时巩固的优点在于可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根据规律,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学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当天上课讲述的内容,必须在当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及时巩固复习,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政治知识要求记忆的很多,课后及时复习能增强记忆。每课的探究与分享展示的问题,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比如,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第二个探究与分享的问题:近代中国人民各种尝试和斗争,为什么没能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常识,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必须另辟新路。此外,还会找类似的题让学生练习,举一反三,熟练掌握这个知识。

五、总结

“探究与分享”贯穿于教材始终,是课本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高中思政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具有鲜明的特征。新教材安排的“探究与分享”,紧扣框题内容,图文并茂,来源于现实生活。形象,直观。可读性极强,用处也颇多。依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探究与分享”有着很强的导向性,不是学生随意界定探究的内容,而是要根据所学知识,对探究方向进行定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探究方式获得新知。并且显而易见,探究与分享,是探究活动与分享活动的结合,不同于自主性的探究,这就要求学生在通过探究,而获得新知的同时,要注重与他人,分享自身的经历、认知、感受等,通过共同的探究,不同学生得出不同的认知,然后一起分享,以此再一次拓展学生的探究所得,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共同进步,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合作的意义。作为高中政治老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灵活运用高中政治教材。通过课本探究与分享活动的设计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新时代公民,同时也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这不仅是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契合,同时也是对教学模式的更新完善。



作者信息

姓名:张甲卫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0.9

民族:汉

籍贯:山东德州

学历:本科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

职称: 中教高级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邮编:253000

收件地址及电话:山东省德州市解放北路651号德州一中1881300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