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融合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2

管理学的融合与实践

焦亚泰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形成了“两张皮”。讲管理学的逐渐世俗化,自己没有实践经历,却做起了教人赚钱的事儿。相反,一些自命不凡的企业成功人士却当起了“导师”,时不时地演讲或者发表“宏论”,且办起了各种以商学为主的“大学”,似乎是对如今正牌商学院的嘲讽。笔者正是从这种管理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位”的状态出发,谈谈管理学的融合与实践。

关键词:管理学;融合与实践

引言

现代管理学来源于管理的实践探索。就人类实践活动的复杂性而言,管理学必定成为综合性最为丰富的一门学科。迄今为止,关于管理和管理学各种定义的主要路径,都以经验者的视角围绕管理的职能而展开。又由于管理经验的多样性、复杂性,在管理探索中所形成的理论已经构成“理论丛林”。对于研究者而言,尽管各种理论不妨是一种争鸣于其中的学术场所,但对于那些需要实践决策的实践者而言,管理学丛林的各种经验性理论通常难以指示现实的切入点。而实践中的管理者群体在管理实践领域的进展,不仅有各自的哲学观和价值观,实际上一些企业家的远见和实践路径,可能远远出乎管理学术界的预见。

1管理学科学化的困境

20世纪40年代以后,管理学科学化所面临的困境集中表现于科学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两方面。起初,管理学主要依托于经济学,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20世纪50年代,管理学开始关注非营利组织,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共同支撑管理学;20世纪60年代,管理学开始过多依赖行为科学。20世纪70年代,学者批评管理学缺乏内部一致性,且无法采用单一研究范式。为了追求科学严谨性,管理学科学化运动向着辩护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的方向发展。然而,吕力指出,这种辩护也是对唯科学论意识形态的辩护,反映了权力和政治。某一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壮大与否,取决于学科内问题的被关注程度,后者可以用学科内论文的被引量来衡量。当时,更多学者拥有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的背景。因此,通过规范化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管理研究人员可以提高管理学论文的被引量,进而扩大管理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利益。缺乏实践相关性的问题更加严重。吕力指出,回顾1958~1988年间的261个管理学研究,发现理论的效应量(解释率)处于下降趋势;并且,很多研究人员不以为然,继续憋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单凭以定量研究为主导的逻辑实证主义方法,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和预测管理学情境中的现象,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有别于自然科学,管理学中的构念不能被直接观察,因此测量是间接的,这会造成严重的理论与观察之间不一致。其次,研究人员在实际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几乎不采用随机抽样,因此导致结论不具外部效度。

2管理学的融合

管理学的融合是讲管理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管理学科知识的融合构建,包括中西管理知识的融合、古今管理知识的融合、文理管理知识的融合,等等。而融合的重点就是一个“悟”字,即进一步领悟中西管理知识、古今管理知识、文理管理知识,等等。例如,“悟”管理学的“通古今之变”,即融会贯通,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的演变;领悟管理学的核心理念“究天人之际”。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关于人类的管理。人之间的协调配合,发挥最大的集体效益。”在德鲁克看来,管理思想的精要是“目标导向,以人为中心”。同样,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管理理念是:“敬天爱人”,等等。对此,如何理解,如何实践,是否需要融会贯通或深究和领悟呢?

3管理学的实践

面向实践不是不要理论,而是需要好的理论。之前我们把管理学科好理论的特征归纳为:真实性——无论观点源自何处,是猜想、推理或是受其他理论启发,它所对应的现象必须在实践中被真实观察到,才能升华为理论;融贯性——新生的理论应该和大家公认的理论相融合,如果新理论否定了已有理论体系的某一部分,也应该与其他部分保持逻辑的一致性;有效性——新理论能够给管理者更多的启发,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现实事物,为他们探索未来提供更多的知识;简约性——新理论应该简明易懂,不能故作深奥,故弄玄虚,应该方便与企业界人士的交流。沿着这种思路,人们不难理解,好的理论成果一定要有理论贡献,这种贡献包括对一些管理现象给出更合理或更简明的解释,发现一些理论的使用边界或局限性,针对某些管理情境对已有理论做出修正,以及提出得到实践验证的新理论。当然,从管理学科百年发展史来看,管理理论成果既不具有普适性,也不具有永久性。因此在理解理论贡献时,有必要放弃以发现管理实践中普遍真理为目的进行理论研究的“本质主义”科学观。事实上,已有学者撰文指出,对数量方法的崇拜恰恰与“本质主义”有一定关系。管理研究要面向实践,就需要深入和准确地观察、领悟实践行为,才可以更好地概括出管理者的决策逻辑,再将这种决策逻辑与现实世界中复杂的因果关系网络相对照,借助已有的理论成果识别决策逻辑中的有效成分,这样才有可能生成有价值的理论成果。面向实践不一定要降低理论的抽象性,而是要在抽象过程中保留真相的关键特征,好的抽象的理论成果也可以充分地解释实践,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实践。从另一方面讲,现代管理者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够接受抽象的理论。理论的抽象性,并不是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根源。

4管理学启示

首先,管理学科学化的目的是获得管理学学术正当性,以及建立管理学学术共同体;管理学科学化的进程主要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其次,管理学科学化的困境表现于科学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两方面。其中,科学严谨性问题源于管理学缺乏独立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范式;实践相关性问题源于单一范式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科学现象。最后,为了平衡科学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管理学科学化的出路在于跨学科和多范式研究。同时,跨学科和多范式研究也能帮助管理学研究人员发现管理学领域中真正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体现为管理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而单一的学科视角和范式方法不足以用来分析复杂的现实情境。正如吕力指出的,后现代的管理学应当重视个体性与差异性,并寻找规律适用性的边界。

5管理学发展的意义

管理学又被称为“管理科学”,在方法论上更多地采用了物理学所采用的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作为以价值选择为核心的学科,却没有价值担当的基本方法。管理的真正本质在于价值追求,管理学的本质应该是关于人类生存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安排的学术,这样一个管理学的定义,只有在价值范畴、价值认知、判断的方法论取得理论奠基以后才可能被提出,也许现在就是一个适当的时机。目前,管理学理论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一方面,管理领域的实践者对于管理学丛林的各种研究不屑一顾;另一方面,管理学理论研究者们对于实践的价值抉择不仅难以预见,甚至难以解释接纳某些管理实践者的抉择。德鲁克认为,管理学是类似医学的一门学科,而绝不属于物理学所言的科学,确实有他的实践理性立场。

结束语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种脱离管理实践的研究成果,管理实践者因其空洞而不看,形成了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的“两张皮”。经院学者的研究范式满足了教授的学术自尊心,但无益于管理实践,显现出管理学的尴尬。这也是笔者提倡管理学融合与实践的基本出发点:从融会贯通到实践应用,不负担当。是为鉴。

参考文献

[1]吕力.管理学科学化运动的历史、危机与前瞻[J].管理学报,2011,8(10):1419-1427.

[2]高良谋,高静美.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J].管理世界,2011(01):14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