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9
/ 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探讨

张敏

晋城煤业集团机关审计中心,山西 晋城 048006

Discussion on Modern Risk-oriented Audit Practice

ZHANG Min

(Audit Center of Jincheng Coal Industry Group, Jincheng 048006, China)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现代风险导向下的审计实务管理。为了进一步提升审计实务管控的重要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了解内部控制的设计运行以及改进模式,实现高标准的内控体系完善,了解企业的全部经营风险,并将其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因此,论文主要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country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auditing practice management under the modern risk orient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importance of audit practice control,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understand the design, operation and improvement mode of internal control, realize the perfection of high standar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understand all business risks of enterprises, and take it as the key content of audit.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modern risk oriented audit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内容分析

modern risk orientation; audit practice; cont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F239.4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阶段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审计检查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营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必须要了解审计检查的内容,从其基础点出发,改进传统的审计认知理念,实现高标准的审计管理,降低企业经营存在的风险,实现审计体系的好标准化。

2 特征分析

2.1 视觉多元化

根据我国现代风险导向下的审计需求,必须要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多个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中,以经营风险为主要作用力点,了解风险导向下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对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风险水平作出肯定的评价,扩展对应的审计范围、深度和广度等。目前我国的审计要求已经开始将重心风险转移到风险评估中,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经营环境,实现审计单位对评估单位发展目标、经营战略、经营规模等业务活动的了解和认知。

2.2 取证的外延化

众所周知,在现行的风险导向审计管控模式下,必须要确保审计单位所得出的审计结论的证据内涵扩大化,积极地收集各项测试证据,将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取证,将取证重点向外延伸。由于审计方法定期要与审计环境相适应,且不同领域的业务环节有着不同的审计目标,对此,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的检测和管理。

2.3 风险评估的结构化

在现行的风险导向审计管控模式下,必须要做好战略分析,从了解和评估经营风险入手逐步开展工作,间接性对经营企业评估,实现多种因素的分析和界定。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为综合资源的管控,其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包括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应用多样化的分析工具。由于审计范围和内容的拓展与革新,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会计、审计等相关知识,提升个人的业务技能。

3 基本程序

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所处环境,动态的收集、更新信息,评估企业重大错报风险,应用职业判断确定风险等级,特别关注重大风险和特别风险。如果重大风险评估的预期控制效果明显,可以实施可适用性的测试程序,为其记录一定的管控证据,但如果是自行测试,则必须要配备充足的证据,启动控制测试体系,结合风险识别以及评估,细化和优化审计程序,根据审计的目标事项以及现场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程序识别。其中控制措施主要是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发现潜在的风险错报,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重大风险事项。实质性测试则必须要获取充足可靠的证据,弥补由于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缺陷所导致的控制程序缺失。

4 基本应用

4.1 了解企业现场情况

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经营环境、业务流程以及内部情况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宏观政策和行业状况等外部环境,通过实地考察和询问,了解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加强与企业高管人员、业务主管人员等沟通和交流,明确企业中战略目标和经营活动风险的敏感程度,制定相关的可应用性措施。

4.2 识别和评估风险

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要准确地全面识别和评估分析,根据风险的评估结果确定审计项目,利用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了解被审计企业所存有的优势,合理地把握住机遇和挑战,科学应对风险,对其进行判断、评估和分类,寻找可适用性的风险判断类别,减少相关的影响性因素,寻找未被识别的风险,对风险识别评价。通过对已有的风险衡量结果进行检验,可找出企业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源头,对管理水平掌控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分析,确定风险的判断性,并对其具体问题进行检查和处理。

4.3 制定审计计划

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要使审计计划符合企业的战略性需求,体现风险管理状况以及经营特点,并确保其与经营计划相匹配,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做好审计计划编制,选择可用的审计项目和对象,整合审计资源。审计人员还必须要在风险评估优先次序的基础上确定审计实施方案,了解审计范围重点以及步骤,考虑企业的战略性计划目标,对企业的风险影响因素全面分析,确定审计的重点业务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4.4 分析测试方法的应用

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要掌握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运用科学的分析技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得出有效的结果。根据测试的方式,了解企业业务经营的风险点变化情况,借助剩余风险因素的评估结果,做好实质性的测试方案。由于现行审计模式的改变,传统审计结论在内涵变化上具有明显的扩展,其包括实质控制测试和测试证据,风险与证据呈正向相关关系,证据越多则证明力越强。

4.5 对冲剩余风险

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判断和分析,对于可能使企业获利的风险建议保留,而对于企业无法防范和控制的风险进行投资组合,有效地规避风险,实现风险对冲,挖掘资源的可利用性价值,获取风险收益。目前我国的审计主要注重与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并利用良好的职业技能,为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服务。

4.6 审计报告

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要撰写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战略报告,以风险为中心,全面揭示风险问题并针对风险内部的运营情况,对企业的战略相关性和结果进行风险规避,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必要时可出具专题的审计意见书,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风险预警信号和信息,促使企业规范化运营,利用风险机遇创造风险收益。风险报告出具后,还必须要对企业潜在的错报风险进行措施制定,落实相关的规章政策,实行对风险的合理管控和纠正,对剩余风险的变化情况提出审计意见。

5 风险导向下审计的应对举措

5.1 创设和谐人际关系

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必须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术,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主动改进与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沟通交流的价值,使企业管理者主动接受风险管理和现代审计理念,构造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内部审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审计人员还必须要更新理念,转换角色,分析企业的发展情况,将本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活动作为审计范围,以风险为出发点,关注业务循环中存在的风险要点,及时识别可防范性风险,打破不可比拟的风险商机,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价值信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处理。

5.2 选择合适的审计模式

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还必须要依据企业的基本情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内部审计技术较好的企业开展现代化的风险导向审计,使先进的审计理论与方法得到应用,针对具体的审计事件应用分析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实现工具技术水平的综合判断,了解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各项风险,降低风险评估水平,确定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在完善的审计模式基础上,还必须要配备专业性的审计人员,对审计人员进行挂职和轮岗锻炼,派遣审计人员到企业的不同部门学习,熟悉各项业务流程,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对风险导向理论知识中的技术和方法创新,优化人员结构,使审计模式与职业教学紧密结合,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6 结语

综上所述,作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现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现代风险导向下的审计实务管理。为了进一步提升审计实务管控的重要性,必须要增强企业利益特点,构建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有效防范转移对冲经营风险,使风险降低到最小,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完善基础性的审计处理方式,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创新审计信息的获取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德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 2009(03):34-37.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04):47-51.

[3]梁刚.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运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4]吴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