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 ” 与 “ 生成 ” 的灵动结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1
/ 2

“预设 ” 与 “ 生成 ” 的灵动结合

黄杏怡

中山市机关第三幼儿园 广东 中山 528400

【摘要】在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需要关注教学预设目标是否得以实现,还应关注教学中的“生成”,了解幼儿是否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了预设之外的收获。幼儿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根据教师预设进行活动,同时他们也会在活动中产生新的思考,从而引导他们进行预设之外的活动,在这预设之外的活动中,幼儿可能会收获到新的体验和感悟。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学活动较为灵活,教师可以将“预设”和“生成”灵动结合起来,呵护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学活动;预设;生成;结合

一、“预设”与“生成”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预设”也就是预先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做出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活动当中,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让幼儿收获相应的经验。“生成”与预设相对应,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中没有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教育内容,也可以将“生成”看作是预设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意外,但是这种意外是正向的,有利于实现对幼儿的教育。从表面上来看,预设是有计划的所得,而生成是意外的收获,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性,但是在幼儿教学活动中,两者之间却可以互相弥补,单纯的预设教学虽然可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却也有可能限制了幼儿发展;而单纯的生成教学,可以让幼儿自由发展,但是同时没有了基础教学目标的实现,容易导致幼儿进入思维误区,从而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发展。所以说“预设”和“生成”在幼儿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两者结合在一起正好可以彼此弥补,因此“预设”和“生成”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

二、幼儿教学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灵动结合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专业的引导,让幼儿顺利完成预设学习目标,同时也应该给幼儿留下思考的空间,增加教学活动中“生成”的可能性,下面以“有趣的镜子游戏”教学活动为例,对幼儿教学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灵动结合进行阐述。

1.预设教学目标的实现

预设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的开始之前就确定的,可以说是由于预设教学目标的存在,才会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幼儿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引导,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有趣的镜子游戏”的教学计划中,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可以通过“镜子探路”的游戏能够自己摸索并学会使用镜子的部分功能。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在空间宽敞的睡室中用绳子围出一条弯曲的小路,这也很快引起了幼儿的注意,他们立马就在这条小路上走来走去,这个时候开始对幼儿进行第一步的引导,让他们假设这条路两边的绳子是警戒线,越线就会出现危险,并且告诉幼儿倒着走的游戏规则,禁止在行进过程中回头,经过幼儿实践之后,幼儿果然表示“老师,这样不行,我们后面没有眼睛看不到路。”从而让教学中的另一个主角闪亮登场,将不同的大小的镜子分发给幼儿,让幼儿尝试利用镜子完成挑战,并且在幼儿的实践当中,他们很快通过抬高镜子照出自己身后路线的方式顺利地通过了挑战,但是在挑战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现由于镜子大小的不同,所以不同幼儿的行进速度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幼儿在一次挑战之后,互换手中的镜子,重新进行了挑战,得出了结论:镜子越小,照出的路线范围也就越小,因此在幼儿行走的过程中需要一点点地挪动,所以镜子越小,幼儿的行走也就越慢,而手持大镜子的幼儿可以快速地通过。

在此次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镜子探路游戏”,让幼儿学会通过镜子观察身后的情况,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先让幼儿在没有镜子的情况下进行挑战,并在他们失败之后给出关键学具镜子,让他们可以体会到镜子在其中的作用。引导他们通过游戏得出最后的结论,从而实现预设教学目标。

2.预设基础的生成策略

要想在预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生成,就需要为生成提供一定的条件,只有在这些条件完全达到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教学活动的生成性。首先,应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给教学的生成留下教学时间,如果教学计划的教学时间只能满足预设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教学生成就无法实现,因为没有相应的教学时间,所以在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对教学实践进行预测,保障有足够的时间实现预设教学目标,同时还应留出适当的教学时间,可以用于教学活动中的生成。其次,给幼儿自由思考实践的机会,教学生成是教育预设的意外发展,也就说教学生成内容不在教师的教学计划范围之内,是由于幼儿的行为产生的,所以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幼儿自由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如在“有趣的镜子游戏”教学中,“镜子探路”的游戏较为简单,在幼儿有了镜子之后可以很快完成挑战,并且还可以在短时间进行重复,而还给幼儿留下很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在幼儿问老师“老师,还有什么镜子游戏好玩的,这个我们玩够了。”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还有哪些镜子游戏,而是告诉幼儿“镜子在你手上,你想怎么玩都可以。”让幼儿自己思考镜子的其他玩法,并且鼓励幼儿自己用手中的镜子进行实践。在这样的自由思考和行动的情况下,幼儿偶然发现了镜子反射太阳光在屋子里面形成了一个光团,这也引发了幼儿的兴趣,纷纷开始这个新游戏,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一旦离开有太阳的窗户,镜子就不能产生光团,而且不同镜子产生的光团大小和形状不一样的。新游戏以及游戏中得到的结论都不是教学预设中的内容,属于教学生成。

3.“预设”与“生成”的灵动结合

“预设”是有计划的教学,“生成”教学计划外的意外之喜,只有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保障幼儿的健康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如果只有教学预设,这也就以为这幼儿的所有行为都是严格按照教师的计划进行的,这样会限制了幼儿未来的发展。而纯粹的生成教学,其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一旦出现问题,会让最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没有保障。所以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效地将预设教学与生成教学结合起来,在保障基本教学目标可以实现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如在“有趣的镜子游戏”教学中,在正式教学之前作出了教学计划,让幼儿通过“镜子探路”的游戏了解部分镜子相关的部分光学常识,通过预设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幼儿利用镜子顺利完成了预设教学,实现了基础教学目标。但是同时在预设教学游戏之后,还留出了时间,让幼儿可以自由地使用镜子进行各项实践,对镜子的更多用途进行思考和探索,最后他们发现了可以利用镜子产生一个个光团,并且在课堂上用镜子制作各种光学“特效”,这属于生成教学的内容,在这个过程激发了幼儿的思维,也让幼儿自己发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镜子世界。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结语

综上,在幼儿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预设教学来保障基本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要通过生成教育发掘幼儿思维和行为发展的无限可能。就像“有趣的镜子游戏”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预设“镜子探路”游戏实现预设教学目标,同时也给幼儿提供了生成教学的条件,鼓励幼儿自己探索镜子的更多玩法。从而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沨涛.捕捉生成:演绎科学教学“预设外”的惊喜[J].科技风,2020(04):64.

[2]章敏.善待课堂生成资源彰显灵动课堂[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05):183.

[3]陆婷.教学细节的有效处理——从预设与生成两个维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0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