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小学语文教学应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李艳娇

河北省石家庄市八一小学 050085

摘要 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教育必须要达到的关键目标之一。语文作为小学阶段最为基础的学科,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要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与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达到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小学生思维能力,包含了思维、思想、逻辑、推理、理解等各个方面,想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促使小学生在课堂学习积极地进行思维碰撞、深度学习、多重思考。因此,小学语文课教学想要强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小学生活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互动的一分子,积极地思考与内化语文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1形象化呈现文本内容,培养形象与逻辑思维

文本,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想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则是属于思维形象的范畴,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而文本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因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文本材料与创造表达都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基本上会排除逻辑思维,就像是写作过程中,教师总是会强调灵感,学生在写作中自然会更加注重灵感迸发和即兴创作。然而,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还是一种载体,逻辑则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素,语言表达中缺乏逻辑,就像是吃饭缺乏筷子一样,无法正常地“进食”,缺乏逻辑的文字与语句,就会让阅读者不知所云,无法理解其内涵。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影响深远。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在教材编制中就是以小学生认知为基础,多数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童话、神话以及小说、古诗等,特别是叙事性与写景状物的文章占了比较大的篇幅,这些作品基本上都运用了形象思维,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与情感共鸣等。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材料,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以提升学生思维深刻性为主,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要尊重小学生思维活动与具体的事物或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特性,为学生创建能自由创作的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在写作、阅读以及学习中调动生活经验、情感积累以及表象激烈等,将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形象的生活场景、画面等串联起来,使得小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时,可以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思想。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彩色图画,形象地将西沙群岛呈现在学生眼前,促进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在阅读文章的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除却情感体验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一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针对个体学生思维的差异,开展对应的思维训练活动,结合教材的文本内容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像是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在学生体会到作者写作情感后,教师就可让学生将自己的读后感写出来,描绘自己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情感的认识,这样就能依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识。

2注重举一反三,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生语文学习,基本上都是从感性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逻辑,从逻辑走向发散,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提升,走向下一个发展阶段。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包含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思维也具有深刻性、灵活性以及批判性等多种特征,想要评价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就要从思维品质入手。小学语文教学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从思维品质训练着手。

首先,深刻性、灵活性,是小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点,深刻性指的是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与逻辑水平,灵活性指的是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实现知识与情感迁移的同时,完成知识的合理组合与内化。小学生本身思维就比较灵动活泼、想象力尤为丰富,只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限制了学生思维,学生灵活思考得不到鼓励和尊重,以致于失去了灵活思考的动力;亦或者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力不集中,思考的跨越程度较大,以致于无法深入思考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展课程资源,借助互联网资源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知识与情感迁移,使得学生在文本学习时,能结合同一主题,实现不同文章在情感上的迁移,通过不同文章的表达技巧对比,掌握写作方法,举一反三。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完成两个单元的文章教学,就可以将文章综合起来,开展一堂综合课程,借助多媒体以及互联网等,组织学生开展多个文章的文本阅读活动,就像《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等景物描写文章,从景物描写的方法、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情感入手,对这些文章进行深入解析与归类,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表达技巧的差别以及应用目的,进行知识与情感迁移的同时完成对知识的合理组合与综合。毕竟,无论是怎样的文体,小学语文在课文教学时,都是围绕主题理解展开的,只是不同文体、题材的文章对主题理解程度以及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有一定的差异而已。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综合课教学时,就要着重讲解课文的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章所采用的方法手段,通过解析、提炼、归纳,加深小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感情、表达方法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核心知识,将不同章节、阶段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改进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内容,而是要从小学生认知、思想以及观念的发展角度,打造能吸引学生主义、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互动的高效语文课堂,促使学生在学习重视思维碰撞的愈加激烈和频繁。

参考文献

[1]蒋秀云.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9,33(03):53-58.

[2]周俊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2):122+124.

[3]徐岩.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7):113.